【专题】建党90周年专题
本网策划 更多...
·【东方红·浙江人】项玉君:80后大学生...
·【东方红·浙江人】冯根生的变与不变
·【东方红·浙江人】红色间谍钱壮飞:潜...
·【东方红·浙江人】叶中央:海岛上闪耀...
·【东方红·浙江人】“拼命三郎”好干部...
·【东方红·浙江人】新老"海霞"不变的时...
·【东方红·浙江人】浙江党龄最长的健在...
·【东方红·浙江人】“浙东刘胡兰”穿越...
·【东方红·浙江人】坚持信仰 寻访革命...
·【东方红·浙江人】陈望道与《共产党宣...
红旗飘飘 更多...
伟大历程 更多...
·心系"三农"安天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与时俱进谱新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跨世纪全方位外交格局形成 放眼世界揽...
·百舸争流千帆竞——记中国特色社会主...
·基层劲吹民主风——探寻实现社会主义...
·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
·记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全党指...
·突破藩篱春雷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
视频新闻 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建党90周年 > 重要评论 正文
武寅:从世界历史的视角看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武寅

点击浏览访谈视频

  嘉宾介绍:武寅,女,吉林双阳人。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1989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1976年8月至1980年9月,任辽宁大学外语系教师。1980年9月至1983年9月,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获得硕士学位。1983年9月至1993年10月,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其间,1986年3月至1989年4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8月评为副研究员。1993年10月至1995年11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1995年11月至1998年9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其间,1997年8月评为研究员。1998年9月至1999年9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1999年9月至2000年6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2000年6月至2002年7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2002年7月至2002年10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院长。2002年10月至2006年9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研究生院院长。

  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两个点千条线

  记 者:武寅副院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和光明网的联合采访。今年是建党90周年,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诞生到现在,走过了曲折而辉煌的90年历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您是研究世界历史的专家,曾担任过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能否请您谈谈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关系?

  武 寅:我认为,世界历史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如果再结合世界历史,可以把它简单地概括为点与线的关系。所谓点就是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它的规律。我们为了好记,就记其中的两个点:一个是世界历史的起点,一个是世界历史的“终点”,或者说是人类历史进程的大趋势、大方向。这样的两个点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从起点到“终点”,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一个发展趋势。原始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的起点,科学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的趋势。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两个点。那么,点和线,线是什么意思呢?两个点千条线,即在从这个点走向那个点的过程当中有着无数的线条,它不是单线的,而是多线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可以完全一模一样。所以我们说,在大趋势、大规律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有千条线、万条线,从人类社会的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这千条线正是体现了其多样性。

  那么为什么世界历史具有多样性呢?马克思指出了五种社会形态,但实际上有的国家似乎缺少某种形态,有的是跨越式的发展,为何如此?因为各国的条件不一样。所谓条件,一个是主观的条件,一个是客观的条件。

  首先,各国的客观条件不一样。就自然条件而言,人们所处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的所处之地,也许贫瘠,也许富饶;可能在东,也可能在西;可能幅员辽阔,也可能面积狭小。国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条件、面积等各个方面的客观条件,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一样的。

  其次,主观条件也不一样。人们的认识水平、实践能力、思维模式、民族特点、历史传统、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等各方面都是不一样的。

  正因如此,主客观条件结合所形成的道路的选择自然不能是一样的。所以说,在对世界历史这两个点之间的过程进行考察时我们会发现千条线,我将此概括为“点和线”,并且是“两个点千条线”,这也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尽管有无数的选择,我们说千姿百态也好、错综复杂也好,但最终表现为一种总趋势和总规律。所以说,错综复杂并不杂,千姿百态是常态。因为它有规律,体现了一种必然。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无数条线当中的一条,将之融于世界历史的大趋势,当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向前奔涌、发展之时,我们所代表的这条线就是我们的特殊性。我们的特殊性和无数选择的特殊性,各个国家、民族、社会,这无数的版本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进程。

  所以说,就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而言,就是无数的特殊性构成了普遍性。正是如此多样的特色,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历史。历史的画卷为什么不是千篇一律呢?因为这是一个由不一样的背景、底色和登场人物,不一样的社会和民族汇合而成的。因此,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规律总趋势之间,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在这两点之间不论是走得快慢或是愿意与否,也不论是骑马或坐车,是直行或绕道,是顺利或曲折……种种选择汇成了世界历史,汇成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画卷。

  总而言之,抓住点和线的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能够解释世界历史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道路之间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记 者:为什么中国最终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武 寅:在世界历史的范围内,在世界各国千条道路之中,中国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有其客观必然性。中国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艰辛的探索过程,而不是主观臆想的结果。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开始了艰辛的探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其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尤其甲午战争,使我国面临割地赔款、亡国灭种的危险。对此,中国人民的自然反应有两个:一是反抗,二是思索,即如何扭转这样一个惨痛的局面?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开始向日本学习。因为日本也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才开始强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所以,中国的一些志士仁人也渴望能够变法图强,但是却失败了。

  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我们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呢?因为中日两国国情不同,日本的明治维新不但不打倒天皇,反而以天皇为旗帜,去号召一切反对幕府的政治势力,共同推翻幕府封建统治。为什么天皇会成为旗帜呢?因为 日本的天皇并不亲自临朝听政,而是以最高权威的身份“委任”幕府大将军“代为统治”。这样一来,革命派就可以借天皇之力去打击幕府,声称幕府已失去天皇信任,天皇已决定由革命派代替幕府,建立新政权。

  而在中国,皇帝与日本天皇是有本质区别的,中国的皇帝握有实权,是实实在在的封建制度总代表,要在帝制的框架内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这等于是让皇帝下令打倒自己,这样的维新是不可能成功的。

  百日维新的失败告诉中国人民,必须通过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中国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未能成立资产阶级共和政权,最终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夺取,政权落到了他手中,并最终导致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答应了日本无理的“二十一条”要求。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巴黎和会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在这种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酝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虽然这个时候的中国共产党力量薄弱,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对外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反抗外国侵犯势力,对内则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带领人民从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中走出来。这样的党,它的立场、主张、观点、行动,都让人民看在眼里,服在心里。人民愿意跟着她走。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辛亥革命的未竟事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继续前进,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鸦片战争以来,多少爱国仁人志士在探索中国的道路,从洋务运动到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再到辛亥革命,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说,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艰辛探索的结果。

  中国特色集中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化”

  记 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是什么含义?体现在什么地方?

  武 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般概念上的社会主义,马克思并没有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样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中国自己探索出来的。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特色”就是走自己的路。基于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并不能从世界上其他国家那里找到,如果片面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会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在其他国家实践可行的,在我国不一定可行。所以,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只能自己去探索,去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一条适合我国实际的道路。因为我们的国情跟其他国家的国情不一样,具有我们自己的特点,我们走的道路就要符合我们自身的国情特点,符合我们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在这样特殊的国情条件下,我们走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它与我们国家的特点是配套的,合拍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色就是我们这方水土养我们这一方人。这条道路适合我们。

  其实,其他国家的道路我们也走过,比如我们曾经照搬苏联的模式,但是实践证明,苏联的道路在它本国行得通,但在我们国家行不通。苏联的十月革命是从城市武装斗争开始的,但是我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却是从农村燎原,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也曾模仿苏联,也走过一些弯路。

  我们探索的这条路,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们国家的具体实际结合了起来,这就是我们的特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三化”,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本身就是我们的特色,不中国化就不能适合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符合了中国特有的主客观实际。时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中国的发展是时刻不息的,马克思主义也必须从时空两个维度不断调整。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不能是经院式的,不能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而是要武装群众,宣传群众,要变成群众改造世界的武器和行动。

  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要通过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来实现。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我们的特色,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大众化就是武装群众,动员群众,宣传群众,让中国的人民群众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国。我们的特色就在于我们走的是自己的路,在于它符合的不是别人的国情,而是我们自己的国情,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于我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化”。

  中国不需要也不可能盲目照搬西方民主

  记 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民主有什么区别?

  武 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特色”,最集中、最尖锐、最深层、最根本地体现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这个领域。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民主,在两个层次上不同:一是国体层面,二是政体层面。在国体层面,中国的民主是无产阶级的、人民群众的民主,而西方民主则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在民主问题上,有两种糊涂认识,一种是认为在国体、政体上都要向西方学习,这显然是错误的;一种是认为国体不能向西方学习,但是在政体上,在政权的组织形式上可以向西方学习,比如实行议会制、三权分立、多党制等等。

  然而事实证明,在政体层面上我们也不能够照搬西方民主,因为西方国家本身就有千差万别的各种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美国是总统制,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日本是天皇制。事实上,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进行政权建设时,也曾经碰到同样的问题,向哪国学习好呢?学英国民主不行照搬德国民主也不行,最后还是以德国为样板,结合本国实际加以改造,建立起日本式的近代天皇制民主。既然同一国体的各国之间都不可能照搬照抄,那么中国又怎么可能照搬西方某个国家的民主呢?

  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民主,民主从来都是具体的,正像不存在“水果”一样,离开具体的苹果、梨子等,不存在抽象的“水果”。中国只能走符合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之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重要形式。总之,中国的民主就是让广大人民真正能够实现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不是为了民主而民主,民主归根结底还是手段。中国的民主,不需要也不可能从国体、政体上盲目学习西方。中国的民主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经济土壤之中,她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走自己的民主政治建设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绝不动摇 绝不盲目乐观

  记 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个过程,如何在党的领导下继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武 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历史进程中永不停止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要继续探索完善,就要牢记“两个绝不”。第一是绝不动摇,第二是绝不盲目乐观。绝不动摇就是我们要坚定信心。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发现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走了很多弯路,但是历史证明最后都是以中国共产党的胜利而告终,原因就是党能够及时找出挫折和错误的原因,及时调整航线,以此为新的起点,走向新的胜利,上一个新的台阶。就这样,我们一步一个台阶,一直走到了今天。所以,我们首先要坚定信心,相信我们走的这条路是正确的、充满希望的路,接近目标的路,符合实际的路,是历史选择的路,人民选择的路,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路。尽管是千难万险,千回百转,但我们还是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我们永远要记住,坚定信念,即使遇到再多的曲折,也绝不动摇,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二是绝不盲目乐观。中国古话讲“树大招风”,当你弱的时候,要谋发展,万众一心,别无选择,但是当你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各种挑战也就随之而来了。国际上的战略包围、西化分化捧杀棒杀等各种各样的挑战,越来越突出。国内也是如此,各种社会问题陆续出现。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各种各样的利益群体,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开始凸显出来,有的是可以避免的,有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时必然发生的。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所走的道路都是严峻的挑战,正是这些挑战的存在,让一些人开始怀疑这条道路是不是走错了?能不能走到底?

  所以,我们绝不能因为取得了巨大成就而盲目乐观,一边要怀着必胜的信心,一边还要有危机感,我们既要坚定地走路,又要冷静地思考。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调节的能力。当初从星星之火到取得全国胜利,并经历那么多曲折艰难都最终顺利走了过来,我们现在之所以碰到各种问题,就是因为我们走的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全新的道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我们不可能准确预测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一定会出现的全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一面要不断自我完善,一面还要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解决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探索。

  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越来越重要

  记 者: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了“三个定位”的要求,其中要求之一就是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您长期从事社会科学的研究和管理工作,能否请您谈谈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

  武 寅:社会主义道路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理论创新的需要。研究理论和创新理论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这条道路的探索离不开社会科学。实践需要理论去总结,也需要理论去指导,实践的不断发展需要理论的不断创新。理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与生俱来的使命和责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清这一责任,完成这一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文化繁荣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到今天,已经从温饱走向小康,人们开始有越来越高的文化需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要掌握话语权,首先要创造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这个任务就得由社会科学来承担。我们不能老是说别人的话,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话语表达我们自己的利益诉求。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就是要来创造我们的话语,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然后去传播它,扩大它的影响力,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话语权。

  第三,解疑释惑,建言献策的需要。随着国内外形势发展,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这些问题,特别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需要社会科学去研究,去回答。对老百姓要解疑释惑,对中央要建言献策,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要关注民生问题,焦点问题、热点问题。要去研究,去找原因,去拿出答案,这些都离不开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所以,从这三个层面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给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创新哲学社会科学体制机制 出精品出大家

  记 者:今年,中央首次将“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列入“十二五”规划纲要,令社科界备受鼓舞。能否请您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实践,谈谈我们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出发点?

  武 寅: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体系,强调了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我们正在开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就是对创新体系目标任务的具体实施。创新工程包括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方案,哲学社会科学的体系建设,其内容包含各种学科门类的具体方案,这些方案的原则和基本思路就是哲学社会科学体制机制的创新。

  现在的自然科学也在搞创新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工程显示两种科学同等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一些体制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比如,科研资源的浪费,重数量轻质量,重立项轻结项。评价体制机制过于看重数量容易导致为评职称而抄袭、低水平重复、炒冷饭等不良行为。还有用人机制的问题,能干的人进不来,不能干的人也无法淘汰出去。再就是科研的组织方式方面,课题制并不能适合所有状况,比如应用研究需要搞一些短平快的项目;而有的基础研究则需十年磨一剑,甚至是一生磨一剑,就不适合采用课题制的组织方式。因此,我们的创新工程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兴利除弊,使各种体制机制能够符合科研的规律和特点。比如基础研究就采用符合其规律特点的方式来组织,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让研究者没有后顾之忧,让他们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潜心研究,培养大师,创作传世之作。应用研究也相应地采用适合其本身特点的方式,另外,对成果进行后期资助,保证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我们在用人机制上,在经费的投入机制上,在科研的组织方式上,都采用适合我们特点和科研规律的方式,对现有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完善,这就是我们创新工程中各项具体方案的主要目标。比如社科网,如何建设它才符合网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作为创新工程的试点,就要采用新的体制机制,从用人、投入、衡量评价各个方面都实行适合网站建设的新的方式和机制。

  通过改革科研体制机制,创造出一个更有利于出精品、出大家的学术环境。另外,我们的学科布局也需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形成新的学科体系。

  所有这些事情汇总起来,就构成了我们创新工程的主要内容。总之,开展创新工程就是为了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总目标。

  记 者:刚才武院长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内涵到民主政治建设,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到创新工程建设,点面结合、深入浅出,全面地回顾和分析了建党90年走过的历程,展现了一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画卷,这是献给建党90周年最好的礼物,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联合采访!

分享到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开心网 人人网 人人网 推荐到豆瓣 豆瓣 搜狐微博 浙江在线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文献纪录片《旗帜》解说词(第九集《发展新篇》)
·习近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刘云山:精心做好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宣传教育 坚定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