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2年冷空气来的格外猖獗,在中国部分地区制造了“史上最寒冷”春节。与此同时,欧洲和日韩等地也正在经历少见的低温和强降雪天气。极寒致死亡人数不断刷新的同时,北美洲东部却又创下5年来最温暖纪录,美国华盛顿的樱花甚至已经开放。我们不禁要问:全球气候究竟怎么了?
最新消息                  更多》

  ·所谓小冰河期,是指一段在中世纪温暖时期之后开始的时段。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Little Ice Age),在中国也称为 “明清小冰期”,小冰期始于13世纪,结束于20世纪初期。
  ·在显示冰河迹象的那些岩层中,还含有数量异常庞大的冷水浮游生物遗骸和数量明显稀少的暖水浮游生物遗骸--这表明海水表面温度在低温脉动期间比现在大约要低2摄氏度。海洋似乎在冰山舰队启航之前大约500年就开始变冷了。
  ·一些国际权威气候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停止,并开始冷化,近来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天气变冷的开端,这样的冷天可能会持续20至30年。这些科学家的预测是根据他们对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水温度的自然周期分析的,推翻了一些已广为接受的气候变暖理论。
新闻助读·什么是小冰河期
小冰河期顾名思义指的是相对而言较冷的时期,但是比主要的冰期还要暖和,维持的时间也比较短。一般而言,小冰河期泛指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气温偏低的时期。大约在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之间,地球上广大地区出现了寒冷气候,人们称为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它始于13世纪,在17世纪达到巅峰,并最终在大约200年前减缓了活动趋势。在它的巅峰时期,北欧一带饥荒肆虐。有人认为挪威和瑞典有一半的人口在饥荒中丧生。与此同时,全球各地冰雪蔓延:埃塞俄比亚的部分地区白雪皑皑,中国的农作物歉收,苏必利尔湖面开始结冰。 [详细]

“在古代小冰期给中国农业社会带来巨大打击,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北方少数民族族频繁入侵,战乱较多”
“1640-1700年是这次小冰期中最冷的时期,这与清军南下入关、建立政权的时间是也一致的。”

科学调查·北极冰融化惹祸
针对目前横扫欧亚的寒冷天气,越来越多科学家认为,是北极的海冰融化将“北极天气”带给了欧亚地区。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日前公布成果说,气候变暖使北极圈内巴伦支海的海冰减少,造成低气压北移,西伯利亚高压范围扩大,形成强冷空气袭击日本。巴伦支海位于挪威与俄罗斯北方,是北冰洋的陆缘海之一。该海区的海冰面积通常达到 60%至70%,但今冬只有34%至35%。与此同时,欧洲科学家就欧洲所遭遇的寒流也发表了类似观点。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对英国《独立报》说,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的体积在近30年里减少了20%。[详细]

 
“极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层覆盖,其海面相对温暖的空气就会向寒冷的高空移动,影响极地大气循环,其结果是极地冷空气在高压系统推动下,向北半球大陆地区进发,导致当地气温骤降。”

  被误读的严寒:针对欧洲个别地区百年不遇的低温,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纳利斯4日表示,去年整个12月和今年1月份的大部分时间里,欧洲整体气温较往年偏高,“因此我们不认为这次寒潮能创低温纪录。当然,局部地区可能出现创纪录低温。”2006年冬天,情况也比今年严重。因此,当前的严寒天气并不意味着今冬是欧洲最冷冬天。

气象专家反驳“地球进入小冰河期”论

  事实上,欧洲严寒天气已经连续多个冬天,却未能改变全球变暖的总体趋势。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在全球最热年份榜单上,前13位都出现在过去15年中。因全球变暖,北极冰盖仍在退缩。全球变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有相对的冷期,也有相对的暖期,但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因此,阶段性低温不能说明气候变暖的停滞或减缓;部分地区的寒冷,也不能阻止其他地区的变暖。 [详细]

现在寒冷不能否定全球变暖

  对整个地球来说,当前欧洲一些国家的冷天连“喷嚏”都算不上。这边寒气的确袭人,但在同属北半球尚未脱离冬季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却连日出现反常高温,长滩机场气温超过30摄氏度,打破了最近40年的纪录;在华盛顿,据说樱花也已经提前开了。如果只看北美的天气,恐怕人们只会想到全球变暖,冰河期一说显得滑稽。 [详细]

“冰河期”结论源自英国《每日邮报》,文章中存“多处错误”

  天气新闻、寒暑现象,与人息息相关,“极”而言之,容易制造“轰动”,但新闻报道终究还是要有原则:不能为求“轰动”而忽略真实和准确。事实不会因炒作而改变。英国《每日邮报》最先播发了“小冰河期”这样的判断文章,这也是目前国内许多媒体所引用的“小冰河期”的来源。在不断引用和演绎下,媒体对情况的解读慢慢走了样。然而,《每日邮报》文章的结论并非出自专家。
   它在1月29日刊登的这篇文章,虽然引用了一些认为地球会因为太阳活动减弱而变冷的科研人员的话,但没有一处直接引语中有“冰河期”这个词,而是文章作者本人写道“我们可能甚至会走向一个小冰河期”。 [详细]

 

  气候变暖正在引起气候系统其他要素的变化,特别是极冰融化、陆地地表径流和降水引起的北大西洋淡水通量和盐度的变化,进而可能引发全球温盐环流的减弱或崩溃,将地球气候从一个迅速增暖的时期突然带入到一个寒冷气候阶段,导致南半球气候变暖而北半球气候变冷。

█气候变化规律的一个表征体现

  近年来连续出现的“寒冷事件”是由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决定的,是地球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和反馈机制的必然结果。具体而言,首先,气候变暖引起气候突变而进入到一个寒冷气候期是正常现象;其次,气候变化有其自然属性和规律;最后,将感觉上的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加剧,完全归因于气候变暖是不客观的,异常和灾害在较暖期和较冷期都可能出现。[详细]

  北极涛动指的是北极地区的气压变动情况,通常北极地区为高空强低压控制,相应的冷空气会收缩在北极附近地区,而中纬度相应的气温偏高;反过来,当北极地区高空为高压控制时,极地地区的冷空气就会受挤压向南爆发,在冷气团经过的地区,就会出现强烈的降温和寒潮天气。

█北极涛动或是极寒天气主因

  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高级工程师郭艳君认为,去年12月份入冬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持续发展,易导致我国大部冬季气温偏低。同时北太平洋海温持续偏暖,西伯利亚高压持续偏强,海陆热力差异加大,有利于东亚冬季风偏强,带来冷空气。北极涛动出现明显转折,极地冷空气向南扩散,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详细]

  严寒与全球变暖,二者并不矛盾。因为全球变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有相对的冷期,也有相对的暖期,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因此,阶段性低温不能说明气候变暖的停滞或减缓;部分地区的寒冷,也不能阻止其他地区的变暖。

█今后极端天气将更为频繁

  许多专家把欧洲严寒天气归咎于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以及拉尼娜现象。随着全球变暖,今后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将更为频繁,强度更大,影响地区更广。人类正处于极端天气的适应期,除了严寒,还会遭遇炎热的酷暑、狂暴的飓风、滔滔的洪水等。甚至有朝一日,风调雨顺可能被视为奢侈品。当极端天气成为一种“常态”,我们准备好了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明清小冰期:“明清小冰期”给中国农业社会带来巨大的打击,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如在明代中叶(约1500年前后)北方少数民族族频繁入侵,战乱较多,尤其与鞑靼之间更是爆发了多起战争,其中就有“土木堡之变”,而1640-1700年是这次小冰期中最冷的时期,这与清军南下入关、建立政权的时间是也一致的。

“小冰河期”到底发生了什么

  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小冰河期”时,从大气平均温度看,即便在最冷的十七世纪也仅比近千年平均温度降低0.7℃。但是,这看似不起眼的降温,造成的后果却相当惊人。 [详细]

欧洲:玉米歉收、葡萄发酸、物价飞涨、灾民遍地

  北方的温度开始下降,冰岛的气候也不再适合粮食生长。由于北方的冬季变冷,鱼群也开始改变迁移的路径。于是,北方的海盗开始南下谋生。在相对靠近南方的欧洲大陆,由于小冰期的到来,耕作的范围不断收缩。由于连年的饥荒,这一时期欧洲的人口急剧减少。据统计,1696-1697年的芬兰饥荒曾被视为欧洲历史上最恐怖事件,死亡总数达居民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详细]

中国:太湖结冰,广州落雪,江西的橘园消失了

  1400~1900年,中国迎来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寒冷期,各地方志对此多有记载,竺可桢称为“方志时期”。1329年和1353年,太湖两次结冰,“冰厚数尺,人履冰上如平地,洞庭柑橘冻死几尽”。1873年,西安府三原县连续“大雪六十余日”。最冷的冷锋出现在1620~1720年,期间汉水7次结冰,淮河8次结冰,太湖与洞庭湖4次结冰,北京的冬天也比现代要冷2摄氏度左右。 [详细]

编辑:金斌 专题编号:2012-02-30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