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老舍
林语堂
沈从文
浙江在线10月12日讯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是中国人的一个情结。
莫言的得奖,满足了中国长期以来对诺贝尔文学奖的一种渴望,让汉语写作走入了世界文学的语言体系,是对中国现代文学成就的肯定。
正如评论家叶开所说,这次获奖,间接或直接肯定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来的成就,“我们现代文学有了很高的水平,而在过去是贬低了。”
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虽然莫言的作品中,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却在世界文学的殿堂中,获得了认可。在微博上,许多评论家和作家认为,莫言的得奖,促进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在微博上写道:瑞典文学院认可了莫言对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中国之人性的剖析深度,这是对中国文学辨识度的承认。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谭五昌认为,莫言是运用中国元素最成功的作家,他运用了大量名家的传说、地方文化元素,把中国的经验做了非常生动的诠释。
“莫言的作品非常有效地表达了中国的经验,而且让中国的经验成为世界经验的有机组成部分,极大丰富了文学内涵,让中国文学和现代文学平等对接。”谭五昌说。
三十年来,莫言一直处在文学创作和探索的前沿。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在微博上说,他的创作一方面深深扎根民间传说,一方面与世界文学构成强劲对话,“莫言获奖,促进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告诉记者,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直没有在这个文学的顶级奖项中,有过大动作,“这对中国文学是有损害的。”
他认为,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把奖授予中国籍纯文学作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族地位,把汉语作品的魅力与个性,通过奖项的传递,让更多人所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作为大国文化的崛起,这毫不夸张。”
但是,文学一直带着严肃而骄傲,正如作家鲁敏所说,“不会在一夜之间有任何改变。”他认为,不要因为莫言得了奖,而神话了文学的本质。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徐岱告诉记者,不能因为一位中国作家得奖而一哄而上,从而忽略了其他优秀作家的作品,“这是一种大国文化实力的确认,但文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像化学奖和物理奖,是板上钉钉的成果数据。我们需要对文学客观评价,不要太过于看重奖项本身的虚幻,而要更坦然展示中国的文学实力,包括类型文学等等。”
唤起国人对纯文学的热情
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作家来说,是痛也是梦。
与莫言同为作家的洪峰坦言:不要羞于你对诺奖的敬畏,不要说你不在乎,不要说你行他不行,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有着既定标准的故事。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吴笛告诉记者,文学奖在诺贝尔众多奖项里,主观性最强,在它的评选标准里,带有一些倾向性,也就是欧洲中心主义浓烈,国人一直希望评委能公正一点,把眼光放到世界人口占四分之一的国度,并得到认可。
事实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品位,不一定与主流相符,且先后调整过四次。
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告诉记者,第一次是对保守主义的趣味调整;第二次,是能否接近大众趣味的问题;第三次则是向亚非拉等苦难国家文学的关注;第四次是一种多元化文化的调整。总体来说,是从封闭到开放,从狭隘到开阔的转变,折射出世界文化的流向。
“凡是非西方作家获奖,有一部分是跟着西方的口味和导向,去写作的。”比如泰戈尔,他曾经是印度民族主义的写作方式,因为他会英语,所以自己翻译时,把那些民族主义的部分删掉了。
吴秀明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莫言的写作,在作家里,是一种个性化的中国汉语写作,它的背后,对西方个性有普遍性的结合,“可以说,他是用世界的眼光,讲中国的故事,含金量非常高。”
在网络与新媒体日益凶猛的今天,文学的力量日益边缘化,而这一次,莫言正是以纯文学,让文学重新回归大众视野的中心。
中国图书商报社社长孙月沐觉得,莫言获奖,可以唤起国人对好书的热爱,走进书本,沉湎其中,重回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阅读时光,同时唤起国人对出版业的重视,“中国还是有好书的,中国应该有一个阅读社会。”
中国作家和诺奖的渊缘
鲁迅
1927年,来自瑞典的探测学家斯文·赫定在上海,知道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
在谈到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地位时,鲁迅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老舍
据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报道,由于老舍的文学成就和他在欧美国家的影响,几位法国汉学家提名老舍角逐196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于是,老舍进入了瑞典文学院18位院士的视野。
经过层层筛选,老舍于当年5月底进入了由5人组成的“决选名单”, 6月至9月,瑞典文学院全体院士进行暑假阅读,审查“决选名单”上5名候选人的作品。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老舍于8月24日投湖自尽,失去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最终评选资格。
沈从文
沈从文也许是与诺贝尔文学奖离得最近的一位中国作家了。
马悦然1985年被选进瑞典文学院,做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那时候就开始翻译沈从文的作品,如《沈从文自传》、《边城》、《长河》。沈从文的名字被选入了198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终审名单,1988年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
马悦然称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但是可惜,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而诺贝尔奖只授予在世者。
林语堂
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接任川端康成。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候选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结果该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