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重大举措
为改变寻找支点
——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如果说撬动地球需要支点,那么改变十年前农村整体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情况,同样需要支点。2003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要求用5年时间对全省的10000个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并把其中的1000个建设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这项被视为我省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的龙头工程、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的重要举措,从后来开展的实际效果验证,几乎推进了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内容。它不仅促进了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推动了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带动了统筹城乡、利民惠民的系列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快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促使浙江农村发展产生重大变革的支点。
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入手,着力推进以村道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和村庄绿化等项目为重点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五年来,“千万”工程为我省新增垃圾箱(池、房)569643个,消除露天粪坑824530个,新增绿化面积15891.78万平方米,建设改造农村公厕5万多个,村容村貌与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
不少地方把环境整治与村庄建设、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建成了一批环境优美,具有文化内涵和区域特点的山乡村寨、海岛渔村、水乡新村,而且促进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的就业增收。
以安吉县为例,“村镇环境改善”项目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山川乡的高家堂村等7个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该县始终坚持的“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原则,在不破坏自然、生态和古宅民居的基础上,鼓励群众就地取材,用卵石铺路、筑花坛,用乡土苗木绿化,将古树、古建筑、名人名居的保护结合到环境建设之中,力求经济、美观、实效地走出“一村一式”特色化发展之路。其宝贵的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
2003年~2007年,我省共投入村庄整治建设资金707.36亿元,累积完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81个、环境整治村10303个,超额完成五年阶段性目标任务,一大批传统村落改造成文明和谐、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同时我省70%左右的行政村建成了村级文化活动室,全省农村活跃着1300多支电影放映队、1万多支业余文保队伍、500多家民间职业剧团、近2.5万支业余文体队伍以及51.4万名业余文体骨干。这些农村文化载体与文化阵营的存在,不但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也使乡村文明的基本理念通过文艺形式深入民心,形成一种自然契合的教化。
自2003年开始,省委、省政府每年都要突出一个重点,召开一场“千万”工程的现场会,省委书记还亲自作主题报告,抓检查、抓推进、抓落实。各地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的理念与执行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过去“城市建设热、农村建设冷”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种城乡共建共享的帮扶模式在全省推开。截至2007年,全省结对单位共为结对村提供资金帮扶2.94亿元,送图书1660532册,帮助修建道路2496.08公里、桥梁892座,帮助修建文化场所3420个,开展经济项目2665个,共建共享的力量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