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11月6日讯
在外企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80后朱启伟,珍藏着两张特殊的证件:北京奥组委颁发的志愿服务工作证和上海世博会杭州论坛工作证。
“这是10年志愿服务带来的最好馈赠,浓缩着最难忘的经历和最美好的青春印记。”午休时段,朱启伟跟我们分享“鸟巢一代”对于志愿服务的信念和感悟。
“得练好口语,也得跟社会多些接触。”2003年,浙江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大三学生朱启伟,抱着这样的想法,参加杭州团市委翻译志愿服务队的招聘面试。“当上志愿者,为自己开启了一扇崭新的窗口。”如今已成为服务队副队长的朱启伟说,志愿服务并不仅仅是做好事那么简单,它慢慢渗透进人的内心,幻化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帮助他人,与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
之后几个夏天,他几乎每个周末都泡在“人堆”里,组织各类翻译志愿服务的报名,当考官选择合适的人充实西子湖畔的志愿者队伍。
“志愿服务,其实没有人们想象得那般有趣和风光。”2008年,朱启伟和近百名志愿者一起,从浙江赶赴北京奥运会。“我在国际自行车联盟秘书处办公,并不像负责检票、检录和场馆引导的‘战友’那样辛苦,也不需要暴露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我的职责,就是耐心提供服务。”身在北京的朱启伟一天最多工作过10多个小时,却没能看上一场现场比赛。仅用几分钟就帮国际自联副主席检修好笔记本电脑的故障,成为他北京奥运会期间最有成就感的记忆。
“鸟巢一代”,这是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中国年轻人赢得的最佳褒赞。“自信、热爱和平,爱国、坦率和友善。”外媒称,中国的80后值得托付。
“志愿者之间的交往,给彼此带来教益。”那一年,朱启伟告别新婚妻子,把婚假、年休假统统用在北京奥运会上的故事,曾感染过很多人。而在朱启伟眼里,那年夏天相识诸多“同道中人”:无论观念开放的“海归”,还是年轻的高校学生,与他们一起聊人生、看世界,触摸各自的价值观和心灵世界,带给他一生受用的“正能量”。
上海世博会期间的志愿者朱启伟,显得更加从容。他在杭州论坛“一对一服务”国家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王金南。“你们瞧,英语特长一点没用上。”打趣自己时,大男孩朱启伟羞涩地笑了。
“2003年刚开始做翻译志愿者时,杭州老外很少,现在满大街都是,整个城市也更加开放。”上个月在杭州举行的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上,活跃着200多位志愿者,其中有不少人是朱启伟一次次赶到下沙当考官“精选”出来的。
“现在的大学生比我们那会儿洋气多了,口语交流能力很强。”在朱启伟眼里,见证年轻的志愿者与城市共同成长,是件“很带劲”的事。他愿意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