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诚信建设,要靠制度的约束
钱江晚报:有人说中国社会目前道德滑坡严重,企业普遍缺乏公信力,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陈立旭:公信力的问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关系。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牟取短期利益和非生产性收益,导致诚信危机。从建立市场秩序的角度讲,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客观要求诚实守信,这不但是道德要求,也是经济主体的生存要求。
例如上世纪90年代初,温州劣质皮鞋猖獗,后来导致很多商铺挂出“本地不出售温州皮鞋”的牌子,假皮鞋都被烧掉了。温州企业痛定思痛,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出了几个好品牌。所以,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会抑制人们牟取短期利益的倾向。
另一方面,诚信问题也和社会从传统到现代转型有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乡村社会、熟人社会,传统社会的“信”是特殊主义信任,对亲朋好友信任,对陌生人不信任,陌生人不仅不能信任,也是欺骗的对象:农药不会给自己吃的菜加,卖给陌生人的菜就打农药。改革开放前,80%以上的人生活在乡村,现在进入到城市化社会,这是陌生人的社会,需要普遍主义的信任,但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来。
新的诚信建设,首先要灌输到国民教育里,从小培育诚信观念。另外要靠制度的约束,发达国家对失信的惩罚力度很大。此外,政府的公信力对全社会的信誉具有引领作用,政府要首先形成公信力。
建设文化强国,是全球化和软实力竞争的需要
钱江晚报:为什么要强调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国的标准是什么?
金兴盛:我个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至少应该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意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面提高,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城乡均等、区域均衡、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增大,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最终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队伍人才济济,文艺创作实现百花齐放的格局;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在构建国际新秩序中不断凸显中国的国际形象。
许江:中国文化强调根源的活力,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使得中国文化不断活化,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之后,文化的开放与创造始终处于改革事业的前沿,为政治、经济建设提供先进思想的能量。
今天,我们处在全球化、大变革的时代,那种单一文化谱系传统的环境已不存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其深刻的意义。
陈立旭: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硬实力提高显著,但我们的软实力还有较大差距。
比如,中国目前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但在高精尖产品上,我们却缺乏优势。这里的差距,就体现在了品质上,而品质上的差距,又跟人的素质有关。我们可以认为,文化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因此,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的活力,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有力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