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底铺设管道,先输送治理菌,再输送稳定菌
杭州治水搬来“细菌兵团”黑臭河道变了样
“去年夏天这条河的水是黑色的,还冒着一股腥臭的味道,河边的蚊虫也特别多。现在经过治理,河水已经没味了,水质也变清澈了。”王师傅家住杭州余杭区余杭街道,宝林河、施桥河在小区门口流过。
宝林河、施桥河是交汇河道,是余杭街道城区主河道,两河水质均为劣五类,附近居民多年投诉不断。因为两条都是断头河,城中村的生活污水又往河里排,每到夏天,附近居民路过这两条“臭名昭著”的河,纷纷掩鼻皱眉。
为了改善水质,街道向杭州市河道总站求助治水良方,搬来了“细菌兵团”改善水质,情况果然大为改观。
河底铺设两条管道
一条输送细菌,一条输送氧气
上周末,记者跑了趟余杭街道,专程去拜访了传说中的两条黑臭河道。
站在宝林河、施桥河交汇处的石桥边往河里张望,记者发现河水还挺清澈;河面上很多地方都一直咕噜咕噜地冒着气泡;水面的人工浮岛里还种了美人蕉、黄菖蒲和鸠尾草。
“你站在河边是不是闻不到异味了?现在宝林河、施桥河的河道水基本能达到四类水的标准,但是,2013年夏天的时候,这两条黑臭河道的水还是劣五类。”余杭街道城管办副主任白旭刚说。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是什么让黑臭河道一去不复返?
在谜底没揭晓前,记者以为让水变清的是人工浮岛上的水生植物。可是,白旭刚告诉记者,水生植物只是起美化河道作用的,真正提升水质的是河道治理菌和稳定菌。
原来,大自然是有净化能力的,让脏水变干净的力量来自各种有益水质的菌种。
余杭街道在宝林河、施桥河河底铺设了两条管道,一条输送细菌,一条输送氧气;氧气和细菌可以净化水质,河道黑臭的情况只用了10多天就改善了;水质稳定后,我们把投放的治理菌换成稳定菌,恢复河道原有的生态环境,就可以逐步提升水质了。
光养细菌还是不够
截污纳管充分到位是前提
“杭州地区的河道一共有14000多公里,淳安、建德、桐庐等山区河道水质较好,余杭、萧山等与主城衔接地带河道水质较差。余杭街道宝林河、施桥河的细菌治理方案在杭州市是首次试点。”
杭州市河道总站副站长谢筱权说:“原先,黑臭河道治理主要靠换水,一条河换一次要用几十万吨水,花销上百万元,一旦发生污染,又要从头再来,治理成本高风险也大。”
记者了解到,细菌治水的方法是杭州从宁波一家环保工程公司引进的,治水用的菌种是浙江大学生物所从自然界提取培养的,余杭街道两条河是该公司在杭州的第一个工程。
“宝林河和施桥河大约2公里的河道,算上前期投入和后期维护,一共花了230多万元。以后,河道每年维护成本大概是10万元/公里。”公司负责人傅涛说,细菌治水的效果不错,但前提必须是,河道的截污纳管和雨水预处理工作要做到位,不然河道会出现反复污染,无形中增加治理的成本。
因为截污纳管工程耗时比较长,为了先解决河道黑臭问题、杜绝污染源,余杭街道在采用细菌治水方案前,先摸排了河道的排污口临时接入了污水处理管,杜绝了河道治理后的二次污染。
“城市河道还承担了城市排涝功能,暴雨冲刷会把污染带入河道,因此,雨水管预处理拦截工程,我们街道也是在治水前提前做好的。”白旭刚说。
- 乔传秀在“关注森林”会议强调 服务“五水共治”实现兴林富民
- 省政协民生问题专题座谈会聚焦“五水共治” 委员争相发言提问
- 代表细查“浙江账本”——别让资金躺在账上睡大觉
- 新债不欠老债要还——代表委员建言“五水共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