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2014全国两会 > 最新消息 正文

浙江省代表共话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生患者,有话好好说
2014年03月05日 03:39:27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代表名片】

  郑玉红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柯城区农业资源资产评估服务中心主任

  陈乃科全国人大代表、省侨联副主席

  葛明华全国人大代表、省肿瘤医院副院长

  陈海啸全国人大代表、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主任

  王鸣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

  浙江日报北京3月4日电 医患纠纷牵动众人心,也牵动各位代表的心。

  2013年医患纠纷多发。据统计,去年全国媒体报道的袭医案件近30起。如何让医生安心看病,让患者放心就医,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考题。

  换位思考——

  患者不满从何而来

  近年来发生的伤医案,更多情况下是患者情绪冲动,是某种不满情绪的突然爆发。“比如挂号难、看病贵、大处方、大检查等行业弊病,让不少患者对医院有抵触情绪,导致正常诊疗也可能招来怀疑。”陈海啸代表道出患者流传的顺口溜——“进了医院别想跑,一百两百算最少;若是你往床上倒,钞票越看越嫌少;五千完事运气好,一万出院事还小……”在他看来,这道出了许多患者对看病的担忧。

  对此,王鸣代表分析:“一方面,从病患家属的角度而言,他们的维权意识提高了;另一方面,医疗费用增加,个人支付能力不足,社会保障不到位,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紧张是在大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郑玉红代表发现,大医院的门诊大夫每天都要看六七十个病人,每个病人面对面地跟医生交流或者沟通的时间可能只有5分钟,“我就有这样的体验,病情都没说完,后面排着的人已经迫不及待了。”

  如何进一步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陈乃科代表说:“应当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西欧一些发达国家看病,医生会叫出患者的名字,跟患者先聊天、拉家常,这看似普通的举动,立刻就会让患者感到温暖,拉近医生和患者距离。”

  “总之,充分尊重病人、善待病人、让病人满意,何愁医患关系不改善?”陈乃科代表说。

  转换观念——

  行业焦虑如何化解

  医患关系紧张,已渐渐导致行业性焦虑。陈海啸代表说,患者对医生不信任,首先是对技术不信任。例如,我花3元钱买一瓶矿泉水,要求它没过保质期,成分没有问题,这些可以做到。但花3万元看病,能要求100%看好吗?医疗行业的未知因素太多,有时候与患者的预期相左,就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对医务人员的片面看法,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王鸣代表说,多年来,医务人员给人的感觉就是收红包、拿回扣。这些现象可能存在,但并不普遍。社会对医疗行业及其从业者的认识有一定的扭曲。因此,在医患关系出现紧张甚至产生矛盾纠纷时,医生的地位实际上是很尴尬的,因为任何解释都可能被认为是借口。

  需要注意的是,职业“医闹”在医患中间发挥了破坏性作用。有媒体调查显示,近5年各地发生的医疗纠纷中,近20%存在“医闹”的背景。

  多名代表建议,司法部门应加大对“医闹”的打击力度,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保障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尤其要严厉打击鼓动、策划医患纠纷的“职业医闹”,根除以闹牟利、危害社会的毒瘤。

  任重道远——

  医患信任何以重建

  医患互相不信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双方重建信任,路也很长。

  葛明华代表说,这需要医患双方努力。“就像夫妻,出现了问题,只调节一方是没有用的。”他建议,借鉴交通事故处理程序,完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制度容许且医患双方接受的小额补偿,可以让双方友好协商;对数额较高的医疗纠纷,必须由第三方调解或法院调解、裁决。政府对第三方调解机构,应投入更多物力、财力、人力。

  王鸣代表呼吁,就医理念也需要改变,公众的健康消费观念需要加强。“一次拿出50元来做保健,对健康也是有好处的。”更重要的是,加强全民医学科普教育,充分理解医务工作者的艰辛。

  陈海啸代表认为,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好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同时,让医生的劳动价值得到合理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来源: 作者: 记者 周咏南 余勤 翁浩浩 廖小清 编辑: 虞飞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