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北京3月12日电全国人大代表、省侨联副主席陈乃科今天说,在经济转型升级大背景下,技术工人对促进工业化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作用愈加明显。要理顺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技工队伍建设,努力建设“技工大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
陈乃科代表调研发现,许多特殊技工的培养,必须从小学毕业后就开始专业训练。但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通道不畅:根据教育部规定,下属高职院校毕业生专升本比例和中职生升学高职比例,均不得超过其招生总数的5%,使有些原本有意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因缺乏“进路”而进入普通中学,导致职业教育生源素质下降。高技能人才教育内容与培养方式也存在问题。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由于缺资金,不能引进先进设备用于教学,“黑板上开机器”的教学方式跟不上生产实际。
陈乃科代表还发现,产业升级与“技工荒”互相作用:高技能人才紧缺,导致产业制造业转型升级困难;而产业转型升级难以实现,也导致高技能人才待遇难以达到预期,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下降,高技能人才更加紧缺。
陈乃科代表说,现有的学校专业设置也不合理。2012年全国680万大学毕业生中,技工院校只有110万人,专业培育规模结构倒置,成为大学生就业难和技能型人才紧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
陈乃科代表建议,改革管理机制,取消现行的两个5%的升学指标,打通职业教育的通路。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技工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适龄青年接受职业教育。加大地方政府支持力度,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确定职业教育结构。不断根据实际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和课程安排,鼓励企业参与技工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工培养模式。
陈乃科代表还建议,推行“先培训、后就业,未经培训、不得就业”的做法,建立严密的职业考试制度,确保有职业证书者方可谋求职业、有职业等级证书者才能确定工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