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在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十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做了题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演讲,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共建“一带一路”规划蓝图,提出中阿携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阿拉伯梦”,提出要与阿拉伯国家共同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
2016年将迎来中国与埃及建交60周年纪念,也意味着中国开启与阿拉伯国家外交关系迎来第一个甲子。回顾中阿交往的历程,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与恢宏厚重的伊斯兰文明,因丝路相交相知。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的名言“求知,哪怕远到中国”,在伊斯兰世界广为传诵。郑和的宝船也在阿拉伯半岛多次停靠,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发明,也随着精明、勇敢的阿拉伯商队和伊斯兰文明的繁盛,从亚细亚的东方到达了欧罗巴的西方,为东西方文明交融架起了桥梁,走在了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
当前,放眼中东,恐怖活动猖獗、冲突绵延不绝、难民流离失所,丝路西端的辉煌不复耀眼。但承载了太多历史记忆的土地,不会自甘沉沦,而是努力从自身文明文化的积淀中寻找出路,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亚洲的东方,投向丝路东端的中国。阿拉伯学者著书《文明的追随-中国的崛起与阿拉伯人的未来》,回顾阿拉伯复兴事业,聚焦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经验,提出借鉴中国崛起模式,通过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实现阿拉伯人希冀已久的“阿拉伯梦”。中国在为实现全体人民更美好生活的中国梦同时,也在向西望,关注着中东的激荡变化,将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汇之地,划入“一带一路”的蓝图,视阿拉伯国家为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和重要伙伴。
六十年来,中国在同阿拉伯国家交往中,始终秉持平等交流、开放包容理念,秉持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博采众长原则。中阿双方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创造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和谐相处的典范,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活动丰富多彩。2014年以来,首届文化部长论坛、城市论坛、第六届文明对话研讨会、第三届阿拉伯艺术节、第三届中阿校长论坛、广播电视合作论坛、第四届中阿新闻论坛、能源合作大会、第六届中阿企业家大会等活动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接连举行。中国还在9个阿拉伯国家开设11所孔子学院和5个孔子课堂,提供孔子学院奖学金名额323个,为埃及、黎巴嫩培训307名本土汉语教师。在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宁夏大学开设阿拉伯研究中心。2014年,有约1.5万名阿拉伯国家留学生在华学习。中阿间的文化交往静水流深,滋润着中阿友谊之树。
古语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关心、关注中阿传统友谊的朋友们将继续努力,和阿拉伯朋友一道,遵循“一带一路”的规划,让中阿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让文明的守望成就丝路的辉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