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丰收图景背后的“时代之变”——
来自吉林“黄金水稻带”的丰收观察
2018年10月09日 09:16:2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邹声文、刘硕

  从面朝土地到放眼市场

  在吉林省舒兰市拍摄的稻田间的水稻(9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包装分为布艺、柳条、竹木、塑料,颜色有红、黄、绿、蓝,规格有2斤、5斤、8斤、10斤……舒兰市平安镇永丰米业产品展示厅里,同样的稻花香大米却有200多种规格、包装。

  企业负责人曹洪峰说,仅仅是对包装,客户的需求也千差万别,“只会种地而不琢磨市场,还真成不了好把式”。现在,他在传统渠道销售额达数亿元,网络销售也快速增长,去年突破了500万元。

  “农民长期不懂市场,价格被经销商压得很低。”孙有成说。10年前,长期在化工市场打拼的他投身水稻种植和大米加工,并为自己的大米注册了商标。随后,他背起家乡的大米和电饭锅,远赴北上广、云贵川、珠三角,到处做饭给当地人尝。

  “这样,口碑一点点积累,销路也慢慢打开。”孙有成说,现在自己的大米年销量突破7万吨,今年有可能突破10万吨。

  舒兰市合兴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奚凯军近年一直探索鱼稻、蟹稻共生的种养模式。他说,稻田里的鱼、蟹其实没有带来多少效益,“但它们能促进水稻生长,更是优质大米的‘代言人’,能帮助我们打开高端市场,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标签: 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