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丰收图景背后的“时代之变”——
来自吉林“黄金水稻带”的丰收观察
2018年10月09日 09:16:2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邹声文、刘硕

  从人力劳作到科技发威

  在吉林省吉林市万昌镇,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9月1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作为现代农场的经营者,国洪义把父辈与自己进行种地比较:

  插秧,过去人工又累又慢,现在用自动高速插秧机,1台顶几十人;

  割稻,过去1个人1天只能割1亩,现在1台收割机1天可以完成30多亩的收割、脱粒;

  植保,过去3000多亩地人工方式要50个人干四五天,现在3名“飞手”和1台无人机3天就能完成……

  改革开放以来,黑土地正经历着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的巨大转变。

  在吉林省吉林市一拉溪镇,农民在运粮车上整理收获的水稻(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我们把机械和科技元素融入土地,发展机械化和有机种植,不仅善待土地,也获得更多效益。”长春市双阳区马场村党总支书记李华靓说,现在全村万亩稻田全程机械化作业,新探索的水稻与小龙虾综合种养技术也成功申报了专利。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来自国家的有力支持。辉南县茂盛绿优米专业合作社秘书长王晓东说,购置播种、插秧、收割等机械都可以获得一半以上政府补贴,政府还免费为合作社提供了除虫性诱剂、有机肥等物资。

  “初算下来,我们得到的国家补贴总额有两三百万元。”王晓东说。

标签: 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