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高压氧舱吗?这种以往主要用于医疗场景的设备,今年以来在一线城市中悄然走红。一些健康管理机构以民用高压氧舱为卖点,宣称可“缓解疲劳、改善睡眠,到抗衰老、提升免疫力”,推出单次三百至上千元的高压氧体验服务,吸引众多白领和高端消费者尝试。
这类被冠以“高压氧”之名的服务,究竟真有奇效,还是又一场“健康智商税”?记者走访了多家机构,并采访相关科室专家后发现,民用高压氧不仅效果与医用存在显著差距,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真正的高压氧治疗其实是一种严格的医疗行为,需在专业评估和监控下进行,绝非“进舱吸氧”那么简单。
单次近千元,高压氧体验有多“神”?
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用户分享了高压氧体验心得。
网友“齐齐”称自己在午休时体验了一次高压氧,感觉“像给全身细胞充了电”,下午工作效率明显提升,连健身后的肌肉酸痛也意外缓解。网友朱女士也因长期睡眠差、黑眼圈重尝试该服务,表示“吸完氧脑子特别清楚”。
记者在某知名城市生活服务APP上浏览到,多家健康管理及运动康复机构推出高压氧舱体验服务,价格从300多元到800多元不等,宣传语中不乏“细胞激活”“抗衰老”“改善深度睡眠”等诱人词语包装。
高压氧设备(创作大脑AI生成)
一家机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提供的是“民用高压氧”,体验价是半小时300多元,正常价格是单次1000元60分钟,单人单舱,体验更舒适,并建议顾客连续进行3-5次“治疗”以达到“理想效果”。
另一家则声称该治疗可改善全身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尤其适合高压上班族。并建议记者先以优惠价购买体验后,再决定要不要购买高达一万元的10次套餐。
然而,这些听起来美好的健康承诺,是否具备科学依据?
医用与民用高压氧区别很大
我们先从高压氧治疗的原理说起。高压氧,这个词听起来科技感十足,但治疗原理还是比较简单——就是在高于当地正常大气压的环境下(通常超过1.3个大气压(ATA))让人吸入高浓度氧气,以提升人体血氧含量,改善缺血缺氧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
在医学领域,高压氧治疗的应用广泛,常用于治疗一氧化碳中毒、颅脑和脊髓损伤、突发性耳聋、难愈合溃疡创面等,并对缺血缺氧性脑病、各种类型的减压病、溺水、心跳骤停等导致的昏迷患者也具备明确疗效。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医用高压氧治疗通常要达到2.0ATA(即在正常大气压上额外增加1.0ATA),但是现在有些民用的舱叫“微压氧”或“软氧”,实际的压力不超过1.4ATA。
“远低于医用治疗标准,那么效果自然与医用存在很大差距。而所谓抗衰老、增强免疫等宣传,更是缺乏广泛的临床证据支持。”该专家指出:“改善睡眠障碍有时需超高压治疗,比如要达到2.5ATA,这只有医用氧舱才能实现。民用舱若宣称此类效果,消费者应保持警惕。”
并非人人适合
高压氧治疗安全规范严格
此外,高压氧治疗也并非人人适用。“它也存在副作用与风险,必须经过专业评估”,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滨江院区(浙江康复医疗中心)高压氧治疗科副主任医师郑默介绍,高压氧治疗最常见的风险包括中耳气压伤,还可能引起肺气压伤和氧中毒。“治疗过程中的加压阶段,如果患者的咽鼓管未能顺利打开,鼓膜内外压力不平衡,会导致耳闷、耳胀、耳痛,严重时甚至导致鼓膜穿孔。”
对于一些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不适当的高压氧治疗带来的风险可能远远大于获益。
有肺大疱、肺气肿的患者在减压过程中,还可能面临破裂风险;未控制的高血压或血压过高者,因高压氧可能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心率过慢的人群(如低于50次/分)也需要谨慎在高压环境下吸氧,可能使心率进一步减慢;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以及女性月经期,也都不建议进行高压氧治疗。
郑默进一步提到,医用高压氧治疗需严格执行安全标准:患者必须穿着全棉并经阻燃检测的衣物,进舱前需接受安检,手机、金属物品、带电池设备等一律严禁带入。“氧气是助燃气体,在高压环境中安全措施至关重要。民用舱操作人员如不了解适应证与禁忌证,即便压力较低,仍存在风险。”
在浙江康复中心,患者每次接受高压氧治疗前,医护人员都会进行沟通并制定个性化方案。治疗中,会指导患者配合加压与减压做吞咽、咀嚼、捏鼻子鼓气等动作。治疗后也需避免剧烈运动,充分休息。
郑默特别提醒:“高压氧不是普通的保健项目,而是有明确适应证与禁忌证的医疗手段,必须在专业机构和人员指导下进行。”
医用高压氧助患者重生
专业治疗不可替代
事实上,高压氧治疗作为一种成熟的康复治疗方式,已在医学领域应用数十年——尤其在中枢神经修复与危重症康复方面,帮助许多患者重获新生。
39岁的向女士(化名)因病毒性脑炎后遗帕金森综合征、肺气肿、高血压等十余种疾病转入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时,已无法言语、不能自主进食。尤其合并肺大疱,使她一度被视为高压氧治疗的高风险人群。
经多学科会诊与严谨评估,医疗团队在药物控制基础病的同时,以1.8ATA的压力为她进行高压氧治疗。40次治疗后,向女士意识完全清晰,可对答如流,最终拔除鼻饲管实现自主进食,从卧床到行动自如出院。
除了成人康复上的应用,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高压氧治疗也常与其他康复手段联合应用,为危重症儿童带来希望。一名11岁女孩在突发晕厥、心跳呼吸骤停后虽经抢救存活,但仍处于脑损伤状态。两次高压氧治疗后,她成功脱离呼吸机;完成8次治疗后未再出现癫痫发作,目前已转入康复病房。另一位13岁白血病女孩脑出血后出现单侧肢体瘫痪,经过13次高压氧治疗并配合系统康复,已能独立站立和稳定行走。
总之,高压氧在专业医学领域作用和疗效明确,但这项治疗应该建立在严谨评估、个性化方案及全方位安全保障之上。民用舱既无法达到医用的设备与压力标准,也不具备相应的医疗级防护,对于其宣传的功效,消费者应保持理性,谨慎选择。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