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以下简称“牙防组”)被指责不具备认证资格后,近一年来引起的“认证风波”至今难平。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像两面针等知名国产品牌牙膏因“牙防组”的信任危机而受到株连,未出厂的产品被迫封存,市场上正在销售的产品遭受撤柜。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一些业内人士呼吁,国产牙膏行业应从这起“认证风波”中警醒,切实学习跨国企业合法营销、规避风险的经验,增强危机公关能力,尽快成长壮大。
国产牙膏品牌遭受信用“连坐”
“我们现在处于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受牙防组认证风波影响,公司未出厂的产品直接损失上千万元,市场上产品的损失还未统计出来,两项累加起来损失更大。”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英奇对记者说。两面针公司遭遇如此困境,是因为其产品包装上印有“全国牙防组”或“全国牙防组认证”的标识。
今年2月以来,一些地方工商行政、质量监督部门相继对两面针牙膏使用“全国牙防组”标识情况进行查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4日,在约一个月的时间里,两面针公司已收到20起针对“全国牙防组”问题的调查和处理,有的部门还对产品采取了撤柜、查扣、处罚等处理。涉及七八个省区的工商部门对两面针牙膏的处理理由也都不尽相同:有的理由是“涉嫌冒用认证标志”,有的是“涉嫌不正当竞争”,有的是“涉嫌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有的是“涉嫌伪造质量认证标志”,还有不少地方工商部门没有明确说明查处理由。这些执法部门依据的法律也不同,有的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有的依据《产品质量法》。与此同时,两面针公司已封存的库存含“全国牙防组认证”标志包装材料共10个规格品种,可生产牙膏1100万支,库存成品142.5万支;含“全国牙防组”标志包装材料共18个规格品种,可生产牙膏1705万支,库存成品355万支。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全国牙防组事件还没有定性,因此牙膏产品标有“全国牙防组”或“全国牙防组认证”究竟属于什么行为也就没有确定,到底是应由公平交易局还是商标广告处负责查处,暂时也无法明确。除两面针牙膏外,一些含“全国牙防组认证”标志包装的国产品牌牙膏,也纷纷收到一些地方工商部门责令下架、接受调查的通知,产品销售受到较大影响。
这起事件除了使一些国产牙膏在一些地方的销售陷入瘫痪外,对牙膏产品也产生了一定的信誉危机。“企业不怕面对一个最坏的结局,而是怕面对一个无法确定的结局。”两面针公司一位高层管理人员说。“两面针牙膏的质量是公认的,两面针不会也没有‘忽悠’我们的消费者。”梁英奇表示,牙防组不具备合法认证资格,他们事先并不知情。因此,牙防组不具备认证资格引发的后果也不应由企业单方来承担。特别是两面针牙膏的品质一直是有保证的,产品质量不会因印有不当的认证标识而下降。“两面针牙膏是我国牙膏行业的骄傲。许多国际口腔保健专业人士到两面针公司参观后,大为惊叹。”中国口腔清洁用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焦玉峰对记者说,“这样的企业,其产品是优秀的,质量是可靠的,不应该受到质疑。”焦玉峰说,牙防组的过错不应涉及其他组织,更不能让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他说,目前我国牙膏的国家标准在世界上是先进的,能充分保证牙膏质量。
错不在申请认证的企业
4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就“牙防组事件”表示,牙防组是1988年12月国家卫生部批准成立的口腔专业技术指导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协助卫生部制定关于牙病防治工作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规划,组织协调牙病防治工作和组织开展一些学术交流工作。1992年6月,牙防组成立“口腔保健用品专家评审委员会”。牙防组开始从事“认证”工作,起源于一家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对这家跨国公司的护氟牙膏进行认证后,牙防组的“认证”正式走向市场,对口腔保健用品进行认证和推荐。截至目前,全国牙防组共对9种产品提供了认证。按牙防组有关人士称,这些认证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颁布前受理的。据一位权威业内人士说,牙防组并不具备认证认可条例规定的认证资格,但牙防组的认证是对口腔保健品功效的评价活动。
一位接受采访的律师指出,认证认可条例颁布后,牙防组在没有取得认证的前提下,仍然从事认证活动是“不合法”的。即使已经接受企业的申请,也应该“停止认证”。
几年前,看到一些国外牙膏品牌通过牙防组所谓的“权威认证”促进了产品销售,不少国内牙膏企业也向牙防组申请认证。“我们不去认证,意味着我们主动放弃一部分消费者。”梁英奇说。
2003年6月,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北京口腔医院、广东省口腔医院等多家机构进行了数十次的药理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对两面针牙膏促进口腔健康的作用有坚定信心的前提下,向牙防组提出了认证申请,并获得认证。与此同时,其他一些国产品牌牙膏及一些口香糖产品也获得了牙防组的认证。4月25日,正在广西南宁参加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专业技术分会研讨会的一些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场牙防组“认证风波”中,由于产品事关大众民生,加之牙防组名声在外,一时间舆论纷纷,而由此也给中国牙膏行业带来严重的权威认证危机、产品功效危机、品牌信誉危机、行业监管危机等信用危机。针对牙防组的认证工作,毛群安说,上个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已做出明确答复,即从事认证认可的工作,必须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由国家认证认可委员会按照国务院公布的认证条例严格审查资格。卫生部正在协助国家认证认可委员会,制定有关口腔保健认证认可工作的管理办法和规则,逐步规范关于口腔保健方面的产品认证工作。打“认证牌”跨国公司抽身的启示
与国内企业相比,早吃螃蟹、受益最大的跨国公司,在此次“牙防组风波”中的损失少多了。
据曾经在某一国际品牌牙膏企业工作的业内人士透露,在中国相关认证条例没有出来的时候,这家跨国公司开始打牙防组“认证牌”,以“权威认证”的牙膏才是优质牙膏的广告理念,占得市场竞争的先机,大受其益。当认证条例出台后,这家公司迅速做出调整,即取消相关标识。“跨国公司的这一举动,并没有引起国内同行企业的注意。”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跨国公司的一个小小变化,背后往往意味着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但国内企业对此大都不够敏感。”
他说,这起“认证风波”还暴露了国内企业合法经营意识的缺位。
事实上,早在去年,个别地方的工商部门就开始对不合法的“认证”查处了。跨国公司往往从一个销售点发生的问题,查找整个产品链存在的缺陷,进而迅速根据法律、政策的变化,采取相应整改措施。而国内企业往往不相信法律,更相信“桌面下的交易”,即哪个地方发生问题,就跑到哪个地方解决,采取的办法是一种“救火式”、“治标式”的“摆平”。等到各地多个销售点告急后,他们就顾此失彼了,结果抄近路似乎获得了大效益,却要支付更大的学习成本,这个成本甚至可能将企业拖入绝境。这位业内人士说,在守法生产、经营方面,许多国内企业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他们一般不会去研究国家法律、政策的变化,只有当他们的某一行为遭遇了法律的惩罚,才知道自己“错了”。而跨国公司一般都内设机构,专门研究所在国家或地区法律、政策的变化,主动地利用法律、政策发展企业,同时规避风险。梁英奇深有感触地说,在牙防组“认证风波”上,两面针公司确实存在管理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在产品包装上不当使用“全国牙防组”认证标志的行为。
损失惨重,教训深刻。目前,两面针公司已迅速采取了整改措施,对所有涉及“全国牙防组认证”的产品包装进行了重新设计,取消了相关违规内容。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商品包装物广告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三条第二款“包装物广告内容违法涉及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立案尚未结案的,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报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进行协调,必要时可以指定一省进行统一查处”之规定,建议此事件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处理,并请国家工商总局给予相关企业一定的宽限期,以便消化库存包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