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三十年成就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亿万农民六大创新推进30年农村改革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户在市场竞争中是弱势群体,只有联合起来,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者才能抗拒市场的风浪。上世纪80年代,农村开始出现新的专业合作社,到90年代,在山东、江浙等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颇具规模。这些合作社多数由种养大户或者村干部发起和组织,向农户提供信息、技术、销售、供应、加工等方面的服务,是农民群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一大创造。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迈入了新阶段。 >>>详细

  7月17日,小岗村村民缪夕清在搬运葡萄。近两年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在有关专家的带动下,通过土地整合,发展特色经济,仅葡萄种植就达600亩,每户每年提高收入2000多元。新华社记者王雷摄

  -小岗村:从“分田到户”到新型合作化

  新华网北京10月2日电(记者全晓书蔡敏)30年前,当安徽省小岗村村民严金昌在曾经推动了中国农村重大变革的“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上摁下手印时,他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把分到自家的田地又租出去。

  两年前,严金昌和十几户农民一起,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把自家的两亩土地出租给一家上海养殖公司,发展规模养殖,年终参与分红。

  这些农民们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则接受了这家上海公司的反聘,成为企业员工,每人每月领取600元左右的工资。 >>>详细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风起云涌

  曾有专家预言:“21世纪的中国农村,将是合作经济组织大放异彩的世纪。”《瞭望》新闻周刊最近在苏、皖等省的农村调查发现,这一预言正在化为农民活生生的实践。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简称“农合”)风起云涌,农民经济活动的组织化程度快速提高,农村生产力在合作组织中得到提升。农村经济正从由推行“大包干”而确立的“家庭竞争”模式,逐渐步入“家庭竞争”与“组织竞争”并行的态势。 >>>详细

  -“扶上马”还需“送一程”

  除了比例需要提高外,现有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不够大、规范不够好。安徽省委农办的一组调查数字显示:全省平均每个合作社资产总额仅118万元,负债达27万元;平均每个合作社总收入276万元,总支出239万元,盈余36万元,红利总额分配占成员出资总额的23%;全省只有23%的合作社执行生产质量标准,10%的合作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专业合作组织比较活跃的江苏张家港市,也坦承合作组织“规模小、带动力弱”的问题:全市80家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社均带动农户仅358家;31家专业协会平均带动920户;17家富民合作社社均82户。张家港市委农办副主任顾永福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合作社“个小体弱”,带动作用就很难充分发挥出来。 >>>详细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农村改革三十年 亿万农民六大创造
·亿万农民六大创新推进30年农村改革
·十七届三中全会明日召开 农村改革将有新突破
·众多“第一”见证我国农村改革开放步伐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