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茅于轼近来那个引起舆论热议、被讽称为“茅房论”的建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保障司官员表示:保障性住房也要注重品质和必须要满足基本的功能。这显然是直接针对茅于轼:保障性住房也不能没有厕所。(3月29日《新京报》)
积极参与民间争论并勇于表达自己的态度,这是一个公共部门应有的作为,公共议题上刻意保持沉默只能伤害部门的公信力与权威性。
不过我觉得,住建部对“茅房论”的回应仅仅停留于很浅表的层次,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茅房论”的核心和深层问题,回避了经济学家和舆论在这个问题上最根本的关注。显然,并非茅老站在富人立场说话,他说得很清楚,是为了让富人看不上没有厕所的保障房,是为了防范“富人搭穷人的便车”和占穷人的便宜。
所以,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保障房的品质,而在于保障房如何维持其保障属性而不至于被权贵通吃。作为保障性住房的组织者、提供者和监管者,应该看到舆论在“茅房论”争论上的关键关注点,抓住争论的要旨,着重回应茅于轼对“富人占有保障房”的忧虑,而不是避重就轻地谈什么保障性住房的品质。毫不客气地说,住建部在保障性住房被权贵占有这个问题上是负有很大监管责任的,为什么开着宝马的能住上经济适用房,为什么官员能任意配置保障资源,为什么保障性住房很多时候失去了保障之公共属性,你们是怎么监管的?面对舆论的质疑,你们又将如何增强监管能力,避免开宝马车的住经济适用房这样的事情发生。
住建部该怎样回应“茅房论”,应该深切地反思自身在监管上的失职,而不是通过宣扬“保持保障性的品质”来进行自我表扬,将此当成一次炫耀政绩、自我标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