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复旦大学经过专家考试和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把38岁的蔡伟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导师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38岁读博士并不稀罕,稀罕的是蔡伟只有高中学历,下岗十余年———8个月前,他还在辽宁锦州蹬三轮养家糊口,从未想过,人生最大的转折即将到来。(解放日报4月28日消息)
又是一个现代版的“佳话”,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夫,将被中国一所著名大学录取为博士生,只是像这样的“佳话”越来越少了,所以看到这则新闻让我们感到心头一热,让我们看到了梦想成真的好,让我们感受到苦尽甘来的甜美。“佳话”的主人蔡伟,用他近乎10年的坚持与努力,终于争取到今天的这个机会,可是像蔡伟这样的人,肯定不是唯一,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像蔡伟这样幸运呢。我们以前经常听到一些励志故事,如沈从文小学没毕业,胡适却把他请到中国公学的讲台上;鲁迅也只是中途开始从文,然后被评为多所高校教授;还有梁溯溟没考取大学,蔡元培就让他当了北大哲学系教师,这样的“佳话”激励了很多人,也让很多有了梦想。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样的“佳话”却越来越少了。
“佳话”的减少,可能跟我们现阶段学位授予制度健全有非常大的关系。当然制度健全有好的一面,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可以相对保证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防止暗箱操作,应该说这种形式是得到大多数老百姓所认可的。但,另一个方面,这种制度也会导致选拔人才的僵化,比如说,一门所谓的外语,就把很多在某领域有潜力的人杜绝门外。笔者就很想不通,一个外国人说的话,为啥就能在国内考试上升到如此高的位置,导致了现在很多高校大学生,把专业课荒废掉,整天就围着外语转。前段时间,就发生清华大学陈丹青教授,应政治和英语成绩卡了众多艺术气质、修养和专业成绩都很不错的学生,导致长达4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而愤然离校的新闻。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佳话,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面还能传多久,一些怀才不遇的人,如何能够像蔡伟这样的幸运。笔者认为,这就需要社会在人才选拔机制上进行改革,既要有严格的制度,也要有一定的变通,对于确实在某个领域有建树的人,可以破格录取,但要对社会公布,经得起调查,相信如此,既可以招到人才,又可以防止暗箱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