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备受瞩目、饱受争议的央企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终于尘埃落定。
9月1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国资委等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主要从适用范围、规范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薪酬结构和水平、薪酬支付、补充保险和职务消费、监督管理、组织实施等方面,进一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作出了规范。
“《意见》的出台,彰显出政府对规范央企高管薪酬的决心。政府今年下大力气解决央企高管的薪酬过高问题,主要是因为这个问题在老百姓当中反应最大。”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年薪制”不变,但考核加强
今年5月,国务院颁发《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后,有消息称,有关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将在年内出台。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举措之一即建立规范的央企高管薪酬制度。
“刚刚出台的《意见》,总结了近年来改革的实践经验,并参照国际上加强企业高管薪酬管理的有益做法,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结构和水平、薪酬支付、监督管理做出进一步规范,着力建立健全央企负责人薪酬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主要目的是使央企负责人薪酬结构合理、水平适当、管理规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
相关资料显示,国资委2004年制定的央企高管的薪酬体系是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中长期激励”三部分构成。绩效年薪与年度经营业绩完全挂钩,以业绩为起算点,绩效年薪平均为基薪的1.5倍,最低为0,最高3倍封顶。年度绩效薪金的60%,在年度考核结束后当期兑现,其余的40%根据任期考核结果,延期到连任或离任的下一年兑现。
刚刚出台的《意见》明确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结构主要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中长期激励收益三部分构成。由于我国对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的配套改革政策还在试行中,《意见》对中长期激励先作了可审慎探索的原则性规定,重点对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作了规范。
苏海南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新推出的《意见》显示央企负责人仍实行的是通行的“年薪制”;但《意见》同时要求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的考核,将年度业绩考核和任期业绩考核结合起来,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科学设计体现经营盈利与风险控制的考核指标,“根据业绩考核结果确定负责人绩效年薪,根据年度的经营业绩情况来确定年度薪酬,是非常合理的。”
傅成玉“千万”年薪事件助推
《意见》出台
人们依然对央企高管“天价薪酬”记忆犹新。据了解,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2008年1200万年薪成为加快央企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出台的助推力。
傅成玉在中海油境外上市公司(0883.HK)的身份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显示,傅成玉的年薪是1200万元,是同类国有石油公司——中石化总裁王天普的14倍以上。
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千万”年薪事件一经披露后,社会反响巨大。傅成玉和中海油公司不得不就此问题表态。
傅成玉在相关场合解释说,在境外上市的中海油,其公司治理结构与所有国际公司相同,其薪酬是由独立董事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独立董事人数超过内部董事,薪酬都是由独立董事制定的,我们本人不能参加。他们制定的标准除了企业考核,还要与国际同类公司相比。”
中海油对外事务部门的人士公开表示,傅成玉本人收入为“名义收入”,其大部分披露出来的年薪都上交了母公司。
“实际上,股市有股市的规矩,当企业聘请某人为职业经理人,这个职业经理人必须按照制度拿到多少钱,如果拿得少,其他股东就不放心,总认为拿那么少,就不会去给股东玩命干活。其实,国资委的工作人员都知道,这些高管根本不可能拿到这么多钱,这些钱可能更多地采取捐献等方式捐出去,因为企业每年对外都有一些社会责任。而他真正拿的钱,还是国资委考核的年薪。”一位国资委专家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
自傅成玉之后,金融高管的千万年薪也被披露: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2007年的年薪逾1750万元人民币,招商银行首席执行官马蔚华年薪超过960万元。在24家金融企业中,更有11名“打工皇帝”年薪超过千万元。
少数央企高管和部分金融业高管们演绎的新一轮“年薪造富”神话,通过舆论迅速在坊间流传,并引起广泛争议。
苏海南表示,这正是《意见》强调股权激励应“审慎探索”的道理所在。
“我注意到《意见》兼顾了调动中央企业负责人积极性和调控企业负责人与职工工资收入差距两个方面,规定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基本年薪与上年度中央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联系,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企业负责人与职工工资收入的差距。我估计最终会将高管与职工的薪酬水平倍数可能控制在10到12倍。这个差距是合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
央企高管拿到手的真金白银到底应该是多少才算合理?
央企高管年薪每年递增3万
在中国企业家联合会日前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央企占据绝大多数席位。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9月5日在杭州称,去年央企有1500亿元的年增长利润,1500多位央企副总以上的高管总薪酬每年增长4600万元左右。他还表示,这个增长数字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国企的薪酬体系也应该像民企一样也要能留住人才。
记者请专家核算了一笔账,这4600万元是高管的总薪酬增长额,1500多位央企高管均摊,每人平均年增长30667元。而央企1500亿的年增长利润,是1500多位央企高管一年成绩单,平均每人带领企业创造了1亿元的年增长利润。从1亿元的年增长利润中拿出30667元来给高管加薪,也就是万分之三的比例。
这3万多元的年增长额放在同等级别的非国有企业高管眼里,也就是小菜一碟,不会引起大惊小怪。但是相比普通工薪族来说,这3万多元还是在网上引发热议,质疑其合理性的网友大有人在。
“工资和薪酬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现在不管我们说什么,不管说得有没有道理,即便说得很有道理,也会引来非议。如果说高管拿20万、30万算是高的,现在即便是说拿了5万元,都会有人认为是高的。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国资委宣传局新闻处处长苏桂峰向《中国经济周刊》解释时,显得很无奈。
“刚出台的《意见》提出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要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统一。这是很切合我国实际的,也是总结近年来改革的实践经验,借鉴国际上加强企业高管薪酬管理的做法得出的经验。试想,作为央企负责人,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怎么能让他为企业好好干活?怎么能保证管理人才不流失?激励与约束相统一,就是要让管理者明白,干到什么程度得到什么,干不到什么程度,将会失去什么。这是非常阳光化、明晰化的管理。如果收益与风险明显不成比例,一个掌管着央企数亿资产的总裁或董事长,年终一盘点还没一个中档饭馆老板赚得多,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上述国资委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近两年国资委也对央企负责人的年薪进行了调整,把稍微高点的,比如年薪100多万的给压低了;同时把那些低点的又往上拔高了点。
“国资委刚成立时,有的企业老总一年才挣5、6万元,后来就给提到了20多万。现在央企老总的工资总水平,最低20多万,最高80多万,比较多的是在40多万。这其中包括垄断行业的老总的年薪,这个真的不高。说央企老总年薪千万其实是社会的误解。我听说过一个地方的民营钢厂聘请一个总经理,年薪就有几百万;而中央企业,我知道的,年薪没有超过百万的。”上述国资委专家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