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宛如一座城池的脉搏,既反映城市的发展水平,又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逐渐面临尾气污染、道路拥堵等问题。
有媒体报道,北京机动车全球最“累”,四成出行不超5公里。有资料显示,上海的机动车已超过150万辆,居民社区成了“疑似”停车场。面对日益恶化的城市交通,城市犹如患上“动脉硬化之症”,社区也因此“缺氧”。
交通是未来城市的重中之重,城市交通势必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且不可回避的关键所在。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参展城市的“自行车的复活”、“分享汽车模式”、“便捷的公共交通、“步行系统”等不同案例贡献出交通体系的多样智慧,让我们得以分享。
在欧登塞案例馆的展板上有这样一句话:开汽车出行每车每公里排放二氧化碳163克,骑车出行则永远是“0”。这座以“飞旋之轮——自行车上的城市”为参展主题的案例,借用安徒生“太阳脸”的童话来述说自行车在这丹麦第三大城市逐渐复兴的故事。
在上世纪70年代,欧登塞曾饱受交通拥堵的困扰。那时起,从政府的政策到社会服务,再到市民的意识,都开始向自行车出行倾斜。如何让全城20万百姓都来骑自行车,欧登塞的政府动足了脑筋,经济手段首当其冲。
在欧登塞购买轿车会收取高额的税率,这种税率甚至高达车价的180%。相对而言,购买自行车的成本就相对廉价,且没有额外的税费。质量过硬的自行车,通常可用上10年左右。
那里还有着专业的自行车道:往返工作地点的快速线路、到学校的安全路线、到城市风景点的景观路、穿过城市商业区的捷径……就在欧登塞案例馆的墙上,张贴着这样一副醒目的城市地图。几乎八成道路被红色实线和虚线覆盖。红色实线表示城市主要的自行车道,而虚线代表那些路边优美风景和适合休闲骑车的自行车跑道。
所谓自行车“上路”,还必须有路可行。欧登塞所有自行车道的长度加起来有500公里,比目前上海城市地铁总长还要多出近100公里。而且,欧登塞自行车专用车道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
在我的印象中,最有意思的是,欧登塞的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幼儿园都被强烈要求使用自行车,颇有从小陶冶“绿色情操”的味道。
提倡使用自行车出行的城市,不仅只有欧登塞一座。在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自行车已俨然取代自驾车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在上海世博园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欧登塞、马尔默、博洛尼亚等诸多案例馆也正向游客展示着自行车的魅力——从“踏油门”到“踩踏板”,不仅解决了出行问题,更改变着生活方式。
欧洲人用大致20年的时间完成了在交通出行方式上,从思想到实践彻头彻尾的转变。尤其像那些靠汽车工业发迹的国家,竟然也能够抛弃4个轮子的生活,重新沉浸在低碳自在的两轮世界中。
然而,作为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的我国,随着“自行车长龙”悄然退出城市交通的舞台,伴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私家车、商务车开上马路,而这一切的进步,却将我们带入了道路拥堵、尾气污染等困境。
当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中国城市太大、距离太长,增加了骑车出行的难度。现代的公交、高速的地铁也确实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便捷选择。目前上海的不少地区正尝试用公共自行车系统解决从家到公交或地铁的“末端交通”需求。因此,如何让更多自行车骑入上海街头,是我们一直在做且需要做得更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