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0月31日电(记者 贾远琨)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在31日举行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的“绿色发展与生态城市”分论坛上,向中外嘉宾讲述了生态城市建设之道和杭州的成功探索。
“当前,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既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其中一个挑战就是如何保护好城市的生态环境,而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由之路就是建设生态型城市,走绿色发展之路。”黄坤明说。
杭州曾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黄坤明认为,杭州市的绿色发展之路在于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创新体制机制。比如,围绕优化产业布局,杭州市推进市区工业企业搬迁,推动工业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聚,促进集约集群发展,加快老城区“退二进三”步伐,为老城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腾出更多的空间。围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杭州市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绿色产品,从源头上减少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黄坤明介绍,杭州市着力倡导“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打造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的城市森林体系,建设林网、水网、路网“三网融合”的宜居城市,营造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人居环境。
2009年,杭州市森林覆盖率达64.44%,杭州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5.48平方米,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94%。
依托自然山水禀赋,杭州市深入实施西湖、西溪湿地、运河等综保工程,加强对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等的保护和治理。目前,西湖水体平均透明度达81.2厘米,为近50年来最好;千岛湖水质总体保持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水体透明度平均达7米以上。
与此同时,体制机制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要保障。杭州市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得益多”的原则,建立市域生态补偿机制。从2005年起,杭州市财政设立每年不少于5000万元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并逐年提高资金额度,用于生态建设“以奖代补”。
黄坤明介绍,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绿色消费已逐渐成为杭州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如,杭州市已有2000多个服务点、投入车辆5万多辆,免费单车使用率日均达22.5万人次。“这充分说明,绿色出行理念已被不少杭州市民接受。”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