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 今年是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履职的最后一年,不少代表感慨良多。正值“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记者采访了三位少数民族女代表,听她们谈履职中的心得,一同见证这几年来代表们关注的民生、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柯尔克孜族代表玛丽亚·马提:让脱贫的心不再等待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个不长草的地方。种地没有土,放牧没有草,山区全是石头,贫困长期牵绊着百姓们的生活。”全国人大代表玛丽亚·马提说起自己生长的土地,眉头微蹙着,眼神中透露着对家乡人民的爱。“但那里的百姓肩负着守卫1195千米边境线的使命,让他们获得应有的好生活,是我们的责任。”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唯一的柯尔克孜族代表,这十年,玛丽亚·马提提出“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边境地区老百姓的生活标准”等建议,都得到了很好的回复。
玛丽亚·马提的工作岗位已由乡镇妇联主任,变成克州扶贫办副主任,肩负带领家乡人民脱贫的重任。在她面前是两种选择:是单纯等待补助的“输血”,还是带领柯族群众全盘“造血”?玛丽亚·马提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借着新的十年扶贫纲要的出台,我希望帮助更多的边境地区的年轻人走出去,到外地打工见世面,靠自己的双手脱掉贫困的帽子。”
回族代表马少敏:在履职更在践行
在甘肃团驻地大厅,全国人大代表马少敏穿了一身白色回族民族服装,举手投足间透出优雅、自信。
“在甘肃传播京剧文化不是很尴尬么?”对这样刁钻的问题,在甘肃省京剧团做了多年演员的马少敏笑了一下:“在西部,京剧是远离土壤的,应该思考如何站住脚。但京剧是国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普及和传承。”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思考,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建议,将京剧更好地普及开来。走进校园就是一条不错的道路。”
马少敏这样说,也这样做了。她与同事尝试着将京剧填入了舞蹈和甘肃特色音乐元素,积极走进校园。“收效令我欣喜,每次都有很多大学生来捧场,演完之后,有时还会有学龄前小孩子找我合影。”
一直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马少敏,也跟随着京剧走向世界的步伐,将《天女散花》《贵妃醉酒》等经典剧目带到了丹麦、墨西哥、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地,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
但目前京剧专业人才缺失问题一直困扰着她和京剧团。“甘肃生源少,在本土很难找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培养一个京剧演员不容易,我建议,应有专项政策予以扶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觉得这是京剧发展的有利时机。”马少敏说,虽然这是履职的最后一年,但是对于京剧的发展、对于优秀文化的传承是没有终点的。
锡伯族代表富春丽:夙愿变使命
“巴尼哈,是‘你好’的意思。”在新疆团驻地,锡伯族全国人大代表富春丽就用锡伯语向记者打招呼。
“全国锡伯族约20万人,但会使用本民族文字的却很少。”富春丽告诉记者,保护锡伯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特色一直是她的夙愿,也是所有锡伯族人的心声。
2008年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夙愿仿佛变成了一种使命。从“建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语言保护区的建议”到“保护锡伯族语言文字的建议”,再到今年提出的“打造一个国家级的锡伯族博物馆的建议”,富春丽一次次传达着家乡百姓的希望,也促进着国家少数民族工作不断完善。
几年间,她从一名县中学教师“转行”到当地计生部门工作,但她关注少数民族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心未曾改变。
“两会是个‘放大镜’,不仅外界对我们这个民族关注了起来,连锡伯族人自己也猛然意识到了语言文字乃至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富春丽告诉记者,在她的推动下,现在县里的小学生每周都要上2至3节的锡伯族语言课,下一步初中也将开锡伯族语言课。基层干部还要进行锡伯族文字培训。
富春丽说:“建议实施有成效,百姓的信任也越聚越多,这使我感到非常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