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 中国人口最少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晓红今年39岁,连续第十年走进人民大会堂参与决定国家大事和本民族事务,使她内心充满自信和自豪。
晓红出生于林芝地区米林县羌纳乡,是世代生活在雪域高原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珞巴族。这个民族人口仅有3000余人,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她告诉记者,每年全国人大会议前她都要尽可能多地走访珞巴族百姓,听取他们的意见,将他们的声音带到北京。
连续担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晓红说,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没有因为自己代表的是人口特少的民族而忽视她的意见。“在人大会议期间,我感受到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平等履行职责的氛围。”
中国目前有全国人大代表2900多名。西藏仅有三千余人的珞巴族和八千多人的门巴族都各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
为了体现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民族平等的原则,中国法律规定少数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参照人口数和分布等情况,分配给各省、区、市的人民代表大会选出,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应有代表一人。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正在审议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也继续遵循了这样的安排。
2004年,晓红第一次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呼吁缩短尼洋河两岸以及米林机场和城区的距离;建议当年就被纳入规划立项,林芝八一第二大桥第二年就落成通车。2010年,晓红又建议修建一条连接米林县城和扎绕乡的大桥,交通部当年即回复计划2014年实施工程,并纳入西藏“十二五”规划,扎绕乡居民即将摆脱牛皮筏子过雅鲁藏布江进城的生活。
西藏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才召村曾长期是一个贫困村,当地农民每到8、9月份就要开始吃政府救济粮。2009年,晓红建议将县农场的一块土质较好的闲置地再分配农民。建议经全国人大答复并被政府采纳后,当地农民很快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
“修桥、分配土地等建议在内地许多地方也许不算是什么,但在西藏一些经济欠发达、农牧民相对保守闭塞的地区却是很大的事情,能够解决当地居民的大问题,”晓红说。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杨圣敏说,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较人口多的民族,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有许多劣势,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此外,在各级政府部门得到代言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他们的声音更应该让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听得到。
与晓红一样,西藏错那县麻玛乡乡长白丹措姆近十年来一直是门巴族唯一的全国人大代表。除了修路、筑桥等人口特少民族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白丹措姆近年来还特别关注人口较少的民族传统文化、手工技艺的传承。
事实上,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人数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总人数的比例,均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自从五届全国人大以来,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占代表总名额保持在12%左右,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都有1名代表。
“人口较少的民族往往有很多特殊的情况,他们的诉求是其他民族代表所不能解决的。而通过全国人大这一最高权力机关,小少民族代表就能够直接反映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有助于实现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杨圣敏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