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 仇逸、叶建平) 医改方案虽已破茧而出,但记者在两会采访中发现,代表委员谈起医改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都会以“难”字作为开场白。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把这个世界性难题解决好”。而要克服困难,必须直击趋利靶心。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趋利性,是老百姓不满意的根源。这源自政府投入的不足、公益性评价机制缺位、在唯市场的道路上脱缰已久。就在两会期间,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的一家大医院内看到,病人晚上9点排队看第二天门诊,代表不由感叹:“看病真难。”
解决世界性难题,要有“中国处方”。在处方中,国家投入是“补药”:保护现有服务体系,并为深层次变革打下底子。这味“补药”,如今正更多地投向医疗保障体系,用于农村和社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中国处方”中,收支两条线、药品零差率、医保总额预付制是“猛药”,将给我国医药卫生的管理、补偿和运营体系带来全方位的变革。通过这些变革,逐步切断医院效益和营业收入之间的直接联系,切断医务人员收入和检查、开药等各种费用之间的隐性关系;要从不断扩张、不断创收的金钱激励转变为鼓励科学管理、合理诊疗,使以药养医、以械养医等潜规则失去生存的土壤。这样,白大褂重返洁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就有了基础。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是“中国处方”中的一剂“辅药”。也就是为药价虚高去火,致力于改变少数医务人员出于利益驱动或习惯,动辄用好药、贵药、新药加重患者和社会负担的现象,使国家投入发挥最大效用。
三味药要联合发挥效力。比如,取消药品加成,就需要国家加大投入补偿医疗机构的运营支出缺口,切断医务人员与药品销售业绩中的利益纽带,国家基本药物才不会在实际操作中“被缺货”。
病去如抽丝。服用“中国处方”过程中,需要坚定“公益性”方向,必须建立有效合理的机制,必须进一步细化和规范政策,从而使医药卫生体制的发展走上公平和效率兼顾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