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变幻出65536种颜色的竹林外观、能飘出茶香味的青瓷巨碗、能进行视频点播的雕花古床……
浙江馆作为我省在上海世博会中最核心的展示元素,亮点纷呈,让人目不暇接……
莲花盛放青瓷巨碗,如梦如幻。 本报记者 梁臻 摄
浙江馆内展示钱塘人家。 本报记者 梁臻 摄
浙江馆内,以光电成像技术展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本报记者 梁臻 摄
亮点一:灵动“竹立方”
竹子遍布浙江各地,竹海也是最能代表浙江的特色景观之一。浙江馆“竹立方”的外观设计,意在体现浙江自然、优美、君子风度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态度。不过这些用来装饰浙江馆外表的“竹子”,并不是真正的竹子,而是用不锈钢材料和灯光装置加工而成的竹子艺术品。它们最高的近8米,最粗的直径近30厘米。在特定程序的控制下,“竹子”体内藏着的1600多盏LED投光灯,可以在10秒钟内,变化出65536种过渡色。而这种由枯黄向翠绿色的渐变,正是设计师们别出心裁的创意:尽可能还原毛竹四季变化的真实状态。
低碳是本届世博会的诉求之一。而浙江馆内近3000盏各式灯管,总瓦数加在一起也未超过20千瓦。
亮点二:白鹅越千年
穿过渐变的幽幽“竹林”进入前厅时,一个古色古香的江南小镇便出现在游客眼前。青石板铺成的蜿蜒小路旁,溪水潺潺。枕溪而建的米店、当铺,招牌被擦得锃亮,老板仿佛随时都会从虚掩的门里走出来招呼前来的客人。
而通过青石板路另一侧那长长的弧形屏幕,浙江千百年来的历史和特色尽收眼底。屏幕上,王羲之笔下的那排白鹅“活”了起来。跟着它们飞翔的身影,我们看到了许仙和白娘子,看到了海港渔区忙碌的渔家女和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还看到了农村里披着婚纱的新娘和城里来的采风者。据悉,这部画面唯美、全面介绍浙江人文历史、展现浙江发展的影片名为《诗画江南》,长约3分钟。
“我们希望每个在浙江生活过的人,都能在浙江馆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记忆;每个没到过浙江的游客,都能在走进浙江馆后,对诗画江南有个初步印象。”浙江馆总设计师、中国美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说。
亮点三:“斗”“碗”相呼应
那只位于中厅、直径8米、重达15吨的青瓷莲花巨碗,则是整个浙江馆最核心的元素。游客到达中厅后,可以通过一个升降平台到达巨碗的上方。杨奇瑞介绍,以青瓷巨碗作为展示主体,不仅因为龙泉青瓷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也是从总体上呼应国家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设计理念。溢满的青瓷大碗寓意“宛若天城”, “碗以盛米城以盛民”的设计理念表征浙江为鱼米之乡、天下粮仓。“中国馆是一只‘斗’拱,浙江馆是一只‘碗’。斗乃容器,碗乃盛器,斗与碗是呼应的。”杨奇瑞说。
亮点四:碗内乾坤大
青瓷碗内,碧波荡漾。伴随着悠扬悦耳的丝竹,一段浙江的时光之旅拉开帷幕。代表着浙江几千年历史的器物和影像在碗中逐一展现:从河姆渡的“双鸟朝阳”到京杭大运河上繁忙的运船,从西湖四季到钱塘江汹涌澎湃的潮水,从白米满碗回归到最后的一盏清茶。此时,天空飘起淅淅沥沥的春雨,一缕龙井茶特有的清香,在无意间,沁入您的心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影像的变幻外,一些实体的景观、器物还会随着影像的变幻,“穿”过屏幕,从屏幕下方徐徐升起。例如丹凤朝阳的横匾、西湖上的三潭印月等。
亮点五:这里“最浙江”
看完青瓷大碗的浙江风情后,观众便可直达二楼的后厅。“海洋经济”、“浙商经济”、“网络浙江”以及从20多万户家庭中海选出的6户典型浙江家庭的装置和影像,都将呈现于此。
杨奇瑞告诉记者,这6户人家,是经过半年时间而甄选出的最能代表浙江30年发展与活力的6户家庭。设计人员围绕每个家庭制作一个产品,包括影像和艺术造型,高度浓缩他们的家庭生活场景,最后做成一个微缩版的村庄,向参观者展示“最浙江”的生活。老旧的算盘、黑白的西湖电视机、挑货郎的拨浪鼓、鎏金的雕花古床……这些老物件,无声地展示着属于它们那个年代的生活。
特别有意思的是,有些老物件被巧妙地变化成了与游客互动的道具。例如那张放置在后厅二楼的鎏金雕花古床,它的床垫是一个巨大的电子触摸屏。游客可以通过点击上面的不同文件,看到不同的视频资料。
亮点六:品碗龙井茶
浙江馆里的青瓷碗可远远不止中厅的那只大碗。后厅的11只直径1米左右的青瓷小碗里,是浙江11个地市的风貌影视视频展播。等您游览完了整个浙江馆,离开前,不要忘了到楼下的服务台前,喝上一碗用虎跑泉水精心泡制的龙井新茶。如果您特别喜欢那只装茶用的青瓷小碗,还可以把它带回家。先到先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