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参观者在中国馆拍摄清明上河图。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馆“东方足迹”展区的一大看点,动态的《清明上河图》高6.3米、长128米,需多台投影仪同时工作;整个活动画面按时间间隔展现城市的昼夜风景,其中白天出现人物约691名,夜晚出现人物约377名。新华网孙巍摄
“中国式”智慧开启通向未来之路
“上善若水”,中国馆设计团队用水来比喻绵延不绝的中华智慧。从第一展区“东方足迹”中《清明上河图》里的“汴河”,到第二展区“寻觅之旅”中的亭台水景,再到第三展区“低碳行动”中的“感悟之泉”,一路激荡人们的思绪,启迪人们探寻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低碳行动”展区共分五部分,其中蕴含哲理的古语“取之有道”、“用之有节”、“返璞归真”等与当代中国的“低碳”行动相结合,呈现一系列展品。中国馆导览员说,这将带领参观者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
在“自然警示”区域,参观者仰头可见众多的二氧化碳化学符号“CO2”的透明小球,簇拥着悬挂在半空,警示人们时刻注意“碳排放”不断增加的问题。
在“用之有节”区域,中国近年来正在采取的节能减排行动,如颁布“限塑令”、研发清洁能源汽车、推出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等一一展示在观者面前。导览员说,这个区域寓意“勿以善小而不为”,启迪人们,个体的“低碳”善举乘以巨大的基数,将会产生更大的节能减排效应。
中国馆所展示的两辆清洁能源汽车均在“用之有节”区域内。一辆名叫“叶子”的概念车,以太阳能和风能为动力来源,其太阳能电池板借鉴了植物光合作用原理,紧扣“师法自然”的理念。另一辆充电式汽车,名叫“E1”。馆方介绍说,“E1”的长处是,每100公里耗电量不超过12度。
中国古语“取之有道”,也在低碳展区得到了特别演绎。毛竹晨说,“正确、高效、可持续”的获取能源,蕴含了中国古人的“道”。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可追踪光照射方向的向日葵形太阳能板,还有一套颇具规模的“微藻制油”设备。只见浅绿色液体在透明管道中经过层层处理,最终转化为一种清洁能源——生物柴油。据了解,微藻具有含油量高、生长繁殖速度快的优点,用其制油已进入规模化生产。
在中国馆“低碳”展区的结尾部分,荷花与水帘组成动人的“感悟之泉”景观,占地达250平方米。水帘上还能显示出“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等成语。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到“莲叶何田田”的意境,也可在此进一步感悟中国城市和谐、美好的未来。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这是中国古人留给后人的‘大智慧’,要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需要这些中华智慧充分发挥作用。”钱之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