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人公平,城市才能更美好
【作者】葛剑雄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如果城市的人感受不到生活更美好,那么,城市的建设还有什么动力可言呢?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这些天的世博会上,经常听到有人在设问:上海还能重现辉煌吗?提问者未想,今日之国民生产总值已非往昔所比。因此,向后看不如向前看。所谓“上海再出发”,这只是一个抽象的说法。它意味着,世博会能给上海提供怎样的发展机遇?而我们又将如何面对这个机遇?
上海机遇
从上海的基本建设和城市规划来看,这个机遇已经有了。因为在筹备世博会的过程中,上海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建设。
比如,上海地铁的通车总里程已达到420公里,目前在世界城市中排名第三,而它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展到500多公里。可以想见,如果不是为了世博会,即使上海筹措到这么多资金,国务院也未必批准。上海现在有两个机场,4个航站楼,吞吐量也进入世界前茅。再加上即将通车的京沪高铁,以及从上海到杭州、到南京的城际铁路等,上海的轨道交通相当便利,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硬件条件。
与此同时,中央已批准上海建成世界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服务对象主要面向国际。“世界中心”的要求比“国际都市”更上一层,除了需要硬件设施,更多的需要“软件”。这其中,包括经验、人才、管理等方面。
我想,本届世博会将会成为一次“软件大演习”,有关城市发展的经验、理念、新能源和多元文化等要素,给上海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全面学习的平台,也令上海市民前所未有地接触世界文化,接触世界上各色人等的气质。这种机会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也是中国其他城市所没有经历的。
上海作为一个城市,怎么样使它的生活更美好?我们可以借此平台检验,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
从理念到现实
当然,从理念到现实还要走很长的路。世博会上展示的未来城市,目前离我们的生活还比较遥远。
比如,“零碳”建筑物,虽然不产生二氧化碳,但成本很高;再比如,晚上照明用的LED光源,虽然节能高效,但同样成本巨大;此外,不少产品上游的知识产权还掌握在国外手中。
因此只能说,上海世博会的确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但机遇转换为现实则是另一回事。
我认为,我们必须要增强改革开放的力度。浦东新区现已获得了配套综合性改革的授权,但是怎么改?包括城市体制怎么改?这些都要进行探索。要想建成世界金融和航运中心,亟待相应的制度改革、管理改革、观念变革以及大量人才。
人才可以一方面引进,一方面培养。而与“人”相关的改革最重要一点是要提高民生。有人一直说:城市,使生活更糟糕。问题不是所有的城市,城市发展的所有阶段,都会使生活更美好;也不是城市能使所有的人都能生活更美好。因此,口号的实质就是民生,如果城市的人感受不到生活更美好,那么我们城市的发展目标是为了什么呢?城市的建设还有什么动力可言呢?
怎样重视民生,使城市中的人过上美好生活,事关城市的发展能否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民生的深意
而民生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尊重每个纳税人。无法否认,城乡之间,不同的区域之间,还有城市内部中,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
富人的钱从哪儿来?我想,绝大部分也是劳动致富,但不能排除通过权力和非法手段的巧取豪夺。现在经济发展了,政府手里集中了很多纳税人的钱,怎么用好这部分钱帮助弱势群体、合理分配到社会发展的轻重缓急问题上?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
我曾经到某一城市出差,眼见当地绿化很好,但人民工资很低,老百姓的钱都用来铺草坪了,难道这样就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吗?
我曾经到国外为上海申请国际花园城市做推广,当我们给评委看录像,展示上海的美丽时,评委却问,纳税人花了这么多钱美化城市,他们都同意吗?将来的独生子女又能承担这些建设费用吗?
可见,作为花园城市,保证民生也是第一位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要解决很多问题。例如,一般一个城市,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1万美元时,会出现从城市向外迁移的过程,但上海没有。人们为什么现在还愿意留在城市?这恰好说明,城市的资源没有均匀地投向周边,城市边缘或者外围条件现在还比较差。此外,上海的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重,怎么应对老龄化问题亦是上海的挑战。
为了普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宁肯建设的步伐慢一些,规模小一点,也要构建民生,要予人公平公正。否则,最终呈现的只能是少数人的美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