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奇瑞教授做客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杭州5月10日讯(记者 包勇) 浙江馆内有多少亮点?倍受游客欢迎的“青瓷碗”灵感来自哪里?又有多少其他方案被PK掉?……今天,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浙江馆总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教授做客浙江在线“世博会客厅”,为广大网友介绍浙江馆的几大惊艳看点,解读“青瓷巨碗”背后的故事。
浙江馆四大亮点彰显浙江精神
5月1日,上海“世博园”正式向游客开放了。凭借“竹立方”的清雅外形,浙江文化的艺术融合,青瓷巨碗的完美演绎,世博浙江馆在游客中“喝彩如潮”。
杨奇瑞表示,浙江馆概括起来有四大亮点。第一个是青瓷巨碗,称之为“宛若天城”,“中国”的英文CHINA翻译也是瓷器,可以说青瓷碗是代表了中国。青瓷碗里面有水,则是浙江山水的象征。第二大亮点就是“竹立方”馆体。“竹子是浙江的特产,是浙江生态和环境的一个形象,另外也比喻着生生不息,高风亮节的一种精神。”杨奇瑞说,把竹子比作了“浙江精神”是浙江馆的立意。
“此外,还有两部影片,影像投射在江南小镇上,互相辉映,效果非常的好,其中有一部叫做浙江十二钗。”杨奇瑞进一步介绍说,浙江馆做的是大文章,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科技等等,为了减少沉闷的感觉,加入了一些时尚的元素,因此就想到了用十二钗的形式。
最后一个亮点,就是选取了六户家庭综合起来就代表了浙江30年来发展的变化的见证。“有来自村、镇、县城和普通大城市的,代表了不同行业和不同出身的人们,有世世代代的农民,也有企业家。”杨奇瑞说,这些都是浙江精神的代表和缩影。
“青瓷巨碗”PK掉几十个方案灵感来自生活
“浙江省参与世博起步比较早,最早的创意从2007年就开始了,”杨奇瑞介绍说,因为碗人人都很熟悉,都很有感情,熟悉就容易被遗忘,但是凝视的时候就会有一番意义在里面。“碗看起来小,实则很大。与我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我们每天大部分的生活。”杨奇瑞说,另外,碗在某种意义上也象征着浙江省的地理特别,七分水三分田,通过碗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诠释浙江和浙江人们的生活。
杨奇瑞透露,当时还有其他设想,比如有独木舟,有江南的桥,但最后都被PK掉了。“‘青瓷巨碗’是从十多家设计单位、几十个方案中脱颖而出的。”
不少去上海世博浙江馆参观过的网友好奇地发问,“青瓷巨碗”内的液体是水吗?“液体是肯定的,但清水是不能作为投影介质用的,投影在水上不会产生影像。”杨奇瑞笑着回答说,这个液体是艺术家们自己研发出来的,不便于公开。
排队人多的馆必有过人之处
上海世博会结束后,浙江馆又将何去何从呢?杨奇瑞透露,浙江馆将在世博会结束后,回迁浙江。“这是浙江馆更上一个台阶的时候,希望能够解决在上海世博会没有解决的遗憾。”杨奇瑞举例说,空间的限制使有些创意没有展示,回来之后可以得到进一步完善。
最后,杨奇瑞向网友支招该如何逛世博。“排队人多的地方肯定是值得一去。”杨奇瑞举例说,比如浙江馆需要排队,明明知道需要排队,但还是要去,里面肯定有吸引人的东西。
其次,展馆的外部判断也很重要。“有些馆是在外面看起来就很吸引人,比如说英国馆和西班牙馆,看到外观设计的质量,内部的质量可以想象了。”杨奇瑞说。
但重要的,是要明白,世博到底看什么?“说想吃东西,不用去世博,可以去美食街,每天都有美食等着你,逛家居和衣服都可以去专业的博览会,经济类的广交会等等。”杨奇瑞说,逛世博会就是逛当今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思想成果、文化成果和艺术成果,明白这些,上海世博之旅就不虚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