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内有些地方的分类垃圾箱成“摆设”
世博园区内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垃圾,上海世博局局长洪浩日前表示,目前在垃圾的分类收集上还存在问题,许多游客不懂得垃圾分类,给园区垃圾处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在倡导绿色环保的世博园区内,为更好地展现未来城市发展的实践区和示范园的魅力,垃圾分类,期待在世博园区内寻找到破题之道。
每天生活垃圾过百吨
正式开园后,生活垃圾量平均数也很大。根据开园前几日的统计数据显示,每日产生生活垃圾均有一百多吨,餐饮垃圾均在二三十吨左右。昨天,负责世博轴区域物业管理的巢爱莲经理介绍,开园以来,在世博轴地带,每天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平均是70吨左右,在人流高峰日每天多达90吨。而餐厨垃圾每天120升的桶要足足装满130桶。
除了原先设置的绿色分类垃圾桶外,园区内最近又摆放了不少容量更大的黑色垃圾桶。巢经理介绍,在世博轴区域内,分类垃圾桶原有120组,新增的240升黑色桶随时备用,这与园区产生的垃圾量要比原先预计更大一些有关。
垃圾分类工作量很大
巢爱莲经理介绍,面对每天产生的大量垃圾,分类分拣的工作量很大。“如果游客在投放时,能够分类,就会减轻很多压力。”
在世博中心附近的一位志愿者说,行人们在丢弃垃圾的时候,一般对桶身上的提示标识不太在意,很少有人能分清“可回收物”、“其它垃圾”或“有毒垃圾”。为了体现环保、低碳理念,遍布园区的分类垃圾桶采用了特别“环保材料”。桶身上的一段文字向游人说明,材料由丢弃的牛奶纸盒、一次性快餐盒等经过粉碎高温处理、压制而成,节约了资源。“一个环保桶相当于节省了一棵成长五年的树,减轻了原材料生产所消耗的能量。”
世博园应打好“示范牌”
本市自2008年初推行生活垃圾四色分类管理以来,似乎处在一种“叫好不叫‘做’”的状态中。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星翼教授认为,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完整系统的分类链条;二是居民的分类意识较差,长期习惯“一把扔”。
戴教授表示,要真正做到分类到位,不能只局限在居民投放这一个环节,而应该在收集、清运、处置等环节形成完整的分类链条。“如果居民分类投放了,收集阶段还是被混装运走,分类就失去了意义。当一条运输线变成三四条运输线,这又涉及到效率最大化问题。”他认为,在日常家庭垃圾分类无法做到一步到位的情况下,不妨先进行干湿分类。
低碳、环保的理念,在本届世博会得以展现,以凸显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上海世博局主题演绎部部长季路德表示,虽然不能寄希望于新设施新技术一下子起到扭转作用,但世博会确实应起到引领、示范的效应。
过度包装要减少
在环保专家眼中,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推进分类格外有价值,为此,不少人还提出了自己的“金点子”。
“垃圾分类是好事情,但怎么分类,还是不太清楚。分类标识如果更加醒目些,能更好地起到提醒作用。”一位周小姐坦率地说。也有人认为,减少包装和改变包装材料就是最好的分类。“现在的商品过度包装现象严重,如果不遏制这一问题,即使再分类,也会造成大量的浪费和污染。”
有人建议,为了在园区内更好地传播垃圾分类的理念,可以借鉴爱知世博会的做法。垃圾桶壁透明可视,从外面可看清里面盛放的垃圾。每只垃圾都桶配备训练有素的志愿者,引导协助人们投放。一旦遇上有人“随便”扔放,主动上前给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