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风瓷韵表演。
越风瓷韵
浙江日报上海6月19日电
有句俗话:“一部陶瓷史,半部浙江造”。
作为举足轻重的青瓷之乡,浙江,借上海世博5天的浙江活动周,奏响了“越风瓷韵”的天籁之音。
在上海世博园宝钢小舞台,浙江周期间,“越风瓷韵――越窑青瓷瓯乐专场演出”以每天3场的频率与观众见面。
越瓷有韵,击瓯之声,随风而传……
问瓷
“清同野客敲越瓯,丁当急响涵清秋……”世博园宝钢小舞台的幕墙上书有唐代僧鸾的《赠李粲秀才》诗。
在唐宋时期,瓯乐演奏盛行一时,古文献对此就有所记载。
明清以降,越窑逐渐衰落,加上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越窑青瓷瓯乐渐渐退出舞台,湮没千年。
慈溪青瓷瓯乐艺术团团长陈珊岳是“复兴”青瓷瓯乐的功臣。9年前,在他的带领下,一群业余音乐爱好者,在浩瀚的古籍中挖掘、整理失传千年的瓯乐。
去年3月,慈溪市在陈珊岳的民族乐团基础上吸收大量专业人才,正式成立了慈溪青瓷瓯乐艺术团。这次担纲“越风瓷韵”演出的,就是慈溪青瓷瓯乐艺术团的41位演职员。
“瓯乐的雏形其实大家都很熟悉,就是用筷子敲击盛有水的碗进行音乐表演。古代称青瓷茶碗为‘瓯’,击打成乐曲就称‘瓯乐’。”说起瓯乐,陈珊岳如数家珍。
越窑青瓷瓯乐,用越窑产的青瓷为乐器演奏,是中国瓷乐器中最古老的表演形式。陈珊岳说,鼎盛时期,越窑青瓷瓯乐曾从中国传到过印度、土耳其乃至中亚、西亚等地。
1998年,在慈溪上林湖龙口越窑遗址发掘中,出土了一批唐宋时烧制的鼓、钟、埙、铃等青瓷乐器。经考证,确定其为用于演奏瓯乐的越窑青瓷,并开始仿制瓷瓯、瓷钟、瓷鼓、瓷埙、瓷鸟哨等乐器。
目前,得到“复原”的越窑青瓷瓯乐演奏已有越瓯、编钟、瓷鼓、吹奏4个系列近20个品种,并研究制造出了瓷二胡等新乐器。
瓷片琴、瓷编钟、瓷盘、瓯碗、瓷笛、瓷埙、瓷磬……在“越风瓷韵”中,越窑青瓷瓯乐得到了全面展现。
瓷风
越窑开,翠色来。
宝钢小舞台上,瓯乐合奏《戏瓷逗乐》先声夺人,用诙谐逗趣的曲调华丽开场,诠释了窑工们在市井街坊喜得“秘色珍品”的愉悦之情……
《越窑圣祭》、《鸣鹤寻梦》、《越?瓷风》、《月下笛》、《月儿升》……天籁奏响,越瓯晶莹剔透的亮丽音色,婉转在耳。
手持杨柳枝,头顶着瓷盘的“大唐女”出场了,一曲根据同名古诗改编的《春晓》,让舞乐合现,视听俱佳。领舞赵娜娜身着大唐服装,绸带缠身,配着瓯乐又舞出了一段《霓裳羽衣曲》……
越瓯独奏《风中金铃》,让现场观众听到了宝塔金铃声声,随风飘逸,空灵悦耳。拉奏瓷二胡的宋伟奇用手紧紧握定调音把位,瓷琴杆蹭着瓷琴筒,拉出了风中金铃轻快的声音。
30分钟的短暂演出,每一个节目都可圈可点。
“瓷二胡起码比普通二胡重一倍,而且由于瓷易碎,拉奏技巧要求特别高。”宋伟奇说,她每次上台演奏都会累出一身汗。
瓷片琴在女演员白中华的敲击中低吟浅唱,20多爿瓷片就能分辨出20多个音域。白中华的手,掌控有度,高起轻落,每一击都蹦出一个动听的音符。
别看瓯乐的形式与平时的民乐演出很相像,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
演员车艺对乐器特别了解,几乎会弹奏瓯乐里的所有乐器,她指着一只瓷盘告诉记者,“这可是经过特别烧制的,碗口的厚薄、煅烧瓷器的温度、土胚的来源全都有严格的要求,否则音准就难把握。”
听瓷
“太神奇了!”苏州来的7岁女孩赵亦菲睁着大大的眼睛,听着瓷碗、瓷盘等瓯乐合奏出的乐曲,不可思议地问爸爸,“我也能用筷子把碗敲出这么好听的声音吗?”
不仅是孩子,大人也同样觉得新鲜。
“这么纯净的音乐,让我好像走进了历史,”62岁的秦如海用随身相机摄下了整台演出,他说:“我要录下来拿回家去给小孙子瞧瞧,这样的演出真是可遇不可求。”
为了给上海世博的观众呈现出最佳的“越风瓷韵”,4个月前,慈溪青瓷瓯乐艺术团就请来了全国的音乐专家为“越风瓷韵”出谋划策。
在保留原有精品节目的基础上,“越风瓷韵”为世博会特别排演了一批新作:笛箫小合奏《月儿升》,朦胧夜色下月儿倾泻着淡淡的光辉,赐人以静之美、动之韵、静之馨、动之醉;打击乐合奏《越窑圣祭》,用热烈隆重的乐曲反映江南民间奠基建窑……
光是为了一曲新排的瓯乐合奏《霓裳羽衣舞》,从乐曲到舞蹈,慈溪青瓷瓯乐艺术团的艺术总监、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就来回修改调整了5次。
“我们还会根据上海世博会上观众的反馈意见进一步改进节目,”编舞张瑞说:“只有观众满意,‘复活’后的瓯乐才能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