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表演
鼓有声,灯有韵,龙有魂。
浙江周期间,一台“春涌浙江——浙江民间艺术广场表演”,成了每日上海世博园庆典广场上的一道亮色。
水乡花鼓、萧江大鼓、海宁花灯、青田鱼灯、廿八都灯阵、余杭滚灯、百叶龙、奉化布龙、九彩龙、九龙柱……独具特色的浙江“草根文化”走出了山乡、田野、海岛,走进了上海世博连接世界的舞台。
来自全省各行各业的200多名业余演员,用朴实的演绎,为四海观众展开了一幅江南风俗画卷。
萧江大鼓
鼓韵阵阵
“开渔喽!”
渔歌号子响起,鼓声轰鸣。起篷、拉网、摇橹、打桩……渔民劳作的画面在点点鼓声中艺术化地展现。
表演象山渔鼓的40多个演员都来自象山爵溪。打大鼓的奚斌辉是这支渔鼓队的队长,他告诉记者,在象山渔鼓表演中,共有大小鼓120多面,最大的鼓直径1.5米,重200多公斤,要四五个大汉才能抬上舞台,最小的脚鼓就绑在女演员的鞋尖上,直径只有8厘米。
“初一打鼓,声传十五”。20个身高一米七五以上的年轻小伙一字排开,雄厚干脆的鼓点,回旋在世博园的上空,萧江大鼓的登场气势磅礴。
“上世纪90年代初,平阳一批民间艺人根据萧江大鼓在抗击倭寇时击鼓传令的集合、编队、出发、抗敌、得胜收兵等情节编成了民间舞蹈表演。”萧江大鼓的领队周笙乐是平阳文化馆馆长,对萧江大鼓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现在,萧江大鼓已演变成了太平盛世的广场鼓乐舞。
跳完一场萧江大鼓后,演员周甲东脱下了演出服,身上的背心已被汗水浸透,一绞,竟绞出了水来。
灯影憧憧
灯于阵中,阵依灯行,阵走灯行,灯移阵变。
在“廿八都灯阵”与“灯月交辉”的穿插变幻中,古代武士装束的男子以灯阵串场,跳着宫廷灯舞的江南古典女子优雅起舞。
激情铿锵的鼓乐舞切换成了华彩缤纷的灯舞。
迎灯、观灯、赏灯、嬉灯、闹灯……取材于硖石灯彩的海宁花灯,做足了一篇灯文章,伴随着舒缓的音乐,20个妙龄女子舞出了海宁花灯一派灵秀流动之美。
第一次上世博园庆典广场的舞台,因为陌生,加上舞台高低不平,跳花灯舞的女演员何丹娜扭伤了脚。
带队的吴晓燕心疼演员,劝说:“那就别坚持跳了。”可何丹娜却不同意:“能在世博会表演是我的莫大荣幸,我不会放弃。”
在灯的海洋里,浙江人展现了草根的韧劲。
龙舞翩翩
奔腾化彩练,盘旋绽金光,威武如真神,盘踞如泰山。“九彩龙”一上场,就舞出了气势。一条大龙飞跃升天,8条小龙四周腾挪,时而跳跃分开,时而缠绕相偎。
“舞九彩龙的演员都来自平湖林埭镇,”九彩龙队的领队潘伊介绍说,清朝顺治年间就有舞龙人在林埭镇一带舞龙,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林埭镇的老百姓,几乎个个都会舞龙。”
奉化布龙队登场了。“龙头”是奉化市尚田镇条宅村村民陈孟军,他挥舞着双手,龙头在他的操控下越舞越快,“舞奉化布龙的传统套路有40多个,在一般龙舞里非常少见。”
奉化布龙领队周亚萍透露,不少奉化布龙的舞龙动作已被用作国家体育舞龙比赛的规定动作,并被大江南北的许多龙舞所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