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党中央对我国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浙江全省上下包括政府和企业倾力在做的重要工作。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以低碳、绿色为标榜的上海世博会,向人们打开了观察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窗口。探访世博会的“浙江元素”——浙江场馆、浙江企业、浙江产品、浙江活动项目和浙江人,我们发现,其中很多堪称是浙江转型发展的样本,可以给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多角度的启迪和借鉴。欢迎广大网友阅读这组报道并通过留言板等平台参与讨论,也欢迎你提供相关线索,比如你所在地区、企业参与世博会的项目,我们在上海世博会的记者将为你做点题采访。
浙江在线上海6月23日讯(记者 包勇) 戏曲、水乡、海洋、茶丝等绚丽多彩的浙江人文元素在世博舞台上充分展现,向中外游客诠释了“人文浙江”、“风情浙江”、“时尚浙江”的魅力;
温州米雕、黄杨木雕、青田石雕以及百叶龙、萧山花边等18个传统手工艺项目在世博舞台上争奇斗艳,展示了浙江民间绝活的精美绝伦和民间艺术家的智慧。
据不完全统计,世博浙江活动周各类丰富精彩的文化艺术展演,吸引中外游客40多万人次。虽然,浙江活动周已经完美落下帷幕,但浙江文化给世博留下的记忆久久没能散去,一个声音在问:浙江文化,何以如此妖娆?
浙江文化精品位居全国前列
20分钟开幕式浓缩文化精华
6月18日上午,上海世博会浙江活动周在世博园宝钢大舞台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出席,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为浙江活动周鸣锣开场,宣布开幕。
一曲家喻户晓的《梦想天堂》正式拉开世博浙江周的帷幕。紧接着,舟山锣鼓敲得气势如虹,茅威涛上演了《十八相送》,“彩蝶女乐”又把江南丝竹音乐吹到了人门心坎上……
短短20分钟时间浓缩了浙江文化的精华,精彩的演出让人惊艳。“开幕式只有20分钟,《十八相送》从原本的12分钟压缩成了6分钟,音乐和舞台编排全部重新演绎。”茅威涛说,“这可是世博会,哪怕只有6分钟,对越剧和‘梁祝’这个中国经典来说也有非凡的意义。”
上海市民王国风曾在杭州读大学,杭州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看完整场开幕式后激动地说:“再次听到‘我们的家就在杭州’这句歌词,心里挺感慨的,大学毕业差一点就选择留在杭州了。演出很精彩,非常有浙江特色”。
西班牙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徐松华同样也是心潮起伏,“浙江就像跳龙门的鲤鱼,发展超越想象!”他说,“我在海外感觉不到城市的变化,回到家乡看到的太感慨了。”
“20分钟要如何浓缩浙江的文化特色?我们有音乐,有戏曲,有舞蹈,还有非遗的节目,最大程度展现浙江文化的精华。”浙江歌舞剧院院长董兰兴表示,浙江文化百花齐放,精品节目层出不穷。
据了解,浙江文化精品节目在国内外获最高荣誉,并在全国性重大艺术赛事中位居前列。比如,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得2008年度中国戏曲学会奖,并荣登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榜首;杭州杂技总团的《双爬杆》荣获俄罗斯伊热夫斯科第一届国际马戏节银熊奖(杂技类最高奖)等。
文化建设下基层结成果
50%以上的演员来自民间
《余杭滚灯》、《青田鱼灯》、《九龙柱》、《廿八都灯阵》……在演员们激情的表演中,《春涌浙江》诗意呈现。这台45分钟的演出环环相扣,疏密相宜,一气呵成。其间首尾相连,音乐相衔篇章,情绪起伏跌宕,结构错落有致,高潮迭起,视觉冲击力强。
“参加演出的300多位演员全部是来自我省11个市20多个县的农民和群众。”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介绍说,浙江活动周不仅成为像茅威涛这样著名艺术家表演的舞台,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搭建了一个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
杨建新表示,之所以涌现出那么多的民间艺术家,是浙江非常重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多年来开展群众文化工程的成果。
据了解,多年来,浙江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大力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组织举办了浙江省千镇万村种文化展演展示、浙江省广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积极发挥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示范作用,带动全省文化活动的全面繁荣。
此外,还大力实施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继续组织大规模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同时,启动“文化低保”工程,为全省5200个低收入村提供文化服务、购置文化活动器材等,切实保障低收入农户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持续繁荣。
“虽然是业余的队伍,但节目水平却很高,不少节目参加全国大型比赛都获得不少将项。”杨建新举例说,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庆祝建国50周年巡演的《海宁花灯》、曾多次代表浙江到法国、新西兰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九狮图》等等。“浙江周是近年来浙江文化精品的一次集中展示。”
传统民俗手工艺震惊中外游客
浙江非遗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在浙江传统手工艺展览区域内,游客们的表情非常丰富,有瞪大眼睛的,有张开大嘴的,唯一相同的是口中都发出了惊讶的感叹词。
杭州西泠篆刻、温州的米雕、浦江麦秆画……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把深藏在浙江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民俗手工艺作品展示在中外游客面前。
现场,一副长23.8米,宽1.2米,用麦秆制成的《清明上河图》特别受欢迎,画面上人烟稠密,货物云集,粮船上的绳索、屋檐上的瓦片错落有致,就连形形色色的人物表情都清晰可见。
“这真是用麦秆做的吗?”一位姓张的游客疑惑地问工作人员,在得到肯定答案后,他感慨道,“麦秆贴出《清明上河图》、用米粉团捏出栩栩如生的人物、用西瓜制成别有风味的灯笼等等,这些材料很常见,为什么到了浙江人手里,就变出那么美好的东西。”
其实,浙江传统手工艺展览不仅向中外游客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更展示出浙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比如,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蚕桑丝织技艺等5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榜数位居全国前列。
据了解,2007年,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同时,还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设,目前,全省已有6个市和51个县(市、区)相继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省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示馆、民俗馆、传习所127处。
今年,浙江将积极指导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所在地制订相关保护措施,建立有效的保护途径。发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的作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
浙江文化建设保障机制做坚强后盾
财政投入比重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位
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深入基层,还需要有健全的保障机制。据了解,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1999年就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并在2000年颁布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3年开始部署了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
到了2005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启动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07年省政府又召开全省农村文化工作会议,部署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
2008年省委、省政府颁布了《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提出要着力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三大体系”,努力使我省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此外,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2006年全省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总额达17.26亿元,2007年达21.9亿元,2008年达26.14亿元,2009年达32.28亿元,年均递增速度为23.2%,高于同期财政预算总支出年递增速度1.33个百分点,人均文化投入从“十五”期末的30.38元上升到了2009年的62.32元,位居全国前列。
2006年至2009年,全省农村文化事业费为22.44亿,年均递增速度22.76%。据统计,浙江省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位。同时,浙江省还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省级国有文化单位改革试点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浙江省文化建设“四个一批”规划(2005—2010)》等一系列文化政策法规,促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