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布提首都吉布提市(Djibouti)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并且是东非最大的海港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的亚丁湾西岸,面对红海南大门的曼德海峡,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扼红海入印度洋的咽喉,凡是北上穿过苏伊士运河开往欧洲或由红海南下印度洋绕道好望角的船只,都要在吉布提港上水加油,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被西方称为“石油通道上的哨兵”。人口62. 4(2005年估计),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吉布提市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少雨,年平均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下,热季平均气温31至41℃,凉季平均气温23至29℃,年平均气温在30℃以上,故有“炽热的海滨之国”之称。
吉布提市的历史并不长。19世纪50年代法国入侵吉布提,把它作为海外领地,当时称为“法属索马里”,1887年法国殖民者把总督府设在吉布提市。直到1895年,这里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镇。19世纪末,随着吉布提—亚的斯亚贝巴铁路的修建,这里的人口逐渐增加。1977年6月27日,吉布提通过和平方式宣布正式独立。
关于吉布提名称的由来,说法很多,其中流传最广泛的一种说法是:很早以前,有几个欧洲人登上这块土地,碰见一个老人正在用锅做饭。他们问道:“这是什么地方?”由于语言不通,老人认为是问“这是什么东西?”于是答道:“布提。”在当地的阿法尔语中“布提”就是锅的意思。这几个欧洲人没听清,又回一遍,于是老人大声说:“吉布提。”(即沸腾的锅),由此引伸出“炽热的海滨”的含义。
吉布提港是东非一个重要的现代化良港,以港口为基础的海运服务,在吉布提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该港水深为12米,码头全长达2700米,拥有13个泊位,其中12个为远洋轮泊位,可同时接纳12艘万吨级远洋轮船。每年约有1500艘船舶来港停泊,上水加油和修理。美国和西欧所需要的1/3的石油,西欧所需要的1/4的粮食,都要经过这里转口运输。埃塞俄比亚的对外贸易有3/4都要经过这个港口,它不愧是东非通往世界海洋的重要口岸。
吉布提市是全国的交通枢纽,修建了通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铁路、公路和现代化机场。1917年从吉布提港到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铁路建成,这条铁路在境内长106公里,主要承担着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的运输任务。还有长约300余公里的沥清公路,与内陆若干小公路网相通。有可开可降的大型国际机场,日夜繁忙,它是同世界各国,特别是法国和非洲内陆国家的重要中转站。以港口、铁路和机场为基础的交通运输服务业,是吉布提市主要的经济来源和创汇渠道。
吉布提市是全国的工业中心,主要有修船厂、铁路工厂、炼油厂、制革厂和发电厂,其中将埃塞俄比亚的皮革加工制成皮鞋出口,是目前工业生产中较为有活力的产业。另外,吉布提市附近沿海有大面积的盐田,生产的盐由火车向埃塞俄比亚输出,又是吉布提市的一项主要出口物资。
吉布提市是一座整洁、美丽的城市。东北部是繁华的商业区,西部是政府机关所在地和住宅区,由于吉布提处在地壳不断变动的火山带上,它没有高层的建筑物。市内林荫大道的两侧,一幢幢阿拉伯式和西方式的楼房别墅,掩映在绿树和花丛中,其造型优美、布局合理、色调鲜明,整个城市显得非常漂亮。市中心是“六·二七”广场,这是为了纪念1977年6月27日吉布提独立的日子而建立。市内的一些大街都是以世界名城命名的,如罗马大街、巴黎大街、莫斯科大街等。市内十分安静,街道上虽然有各种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但却很少听到汽车的喇叭声;大街上虽然没有警察,却秩序开然。
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商店热闹繁华。这里有典型的国际贸易市场和商业中心。亚洲商品充斥市场,电气产品、手表、汽车主要来自日本;中国货以陶瓷、手工艺品、服装和罐头为主,深受当地人欢迎。
海滨大道上的总统府格外引人注目。两名身穿白色军服的士兵守卫在大门,两侧各有一门紫铜色的加农炮。总统府里有一间宽敞明亮的会客室,室内陈列着许多吉布提手工艺品,诸如木刻、石雕和藤竹器等。室内墙壁上挂着一幅彩色油画,它真实地反映了吉布提人民庆祝1977年6月宣布独立时的欢庆情景。市内还有著名的汉堡特清真寺,它表明吉布提共和国两个最大部族伊萨族和阿法族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
吉布提市举世闻名的景点是阿萨尔湖,阿萨尔湖位于吉布提市西北面,方圆10多平方公里,湖面低于海平面150米,是非洲大陆的最低点。阿萨尔湖也是一个天然大盐田,含有丰富的钾盐、溴。每升水含盐达330克,其盐量之丰富,是世界上罕见的。站在湖边山岗上,观赏那闪烁的天然盐层,犹如一片银色的世界。吉布提境内沙漠占全国面积的90%,出现这样一个湖泊,被人们视为聚宝盆。事实也是这样,盐是吉布提最主要的天然资源之一,也是主要的出口物资之一。
市郊有天然国家动物园、阿贝湖、阿尔都科巴火山、达依原始森林、朗达兴吉瓦莱瀑布等。境内山高谷深,跌岩起伏,景物奇异,素有地质学“活标本”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