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山东省临沭县郑山镇柳编专业户在编织柳筐。 记者 马跃峰摄
奔放、亮丽的西班牙国家馆,外墙由藤条制作,被观众亲切地称为“藤条大花篮”,是上海世博园区不容错过的风景。
藤条,在中国和西班牙都是历史悠久的材料,大多做成篮子、椅子等小物件,做成巨大的建筑物,可谓史无前例。正是这高难的制造要求,把本已享誉全国、叫响国际市场的山东藤柳产业再次推向世界舞台。
现场——
“激情藤条”沟通中西
远看,西班牙“藤条大花篮”似乎要随风起舞;藤条的天然色差还组合成一些象征自然元素的“神秘”汉字,激发不少观者的“认读”兴趣。
西班牙“花篮”由8524块不同质地、颜色各异的藤板组成。藤板全部由山东手工艺人经过反复试验编制而成,每块都有编号,以便精确地在西班牙国家馆硕大的外墙上定位。每一块藤板都经过精心设计,与钢管和透光玻璃构成的骨架完美贴合,塑造出西班牙国家馆的婀娜多姿。
当中国的藤柳编制品装上西班牙馆(网上西班牙馆)后,设计师塔格利亚布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太完美了!”作为设计师,她最清楚:藤条此前从未被运用于如此大型的建筑。
这一独特的建筑材料,成了连接西方与东方的“特殊纽带”。最近,上海世博会主办方称赞西班牙馆“设计独特”,是造型最为出色的国家馆之一。
连线——
山东小藤条编出大产业
为编织西班牙“花篮”,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崇德村农民孙建光和40位乡亲花了3个月时间,共用去120吨藤条和柳条。
“西班牙馆的设计、建设要求很高。编织时,有的颜色对不上,有的纹理不符合要求,多次返工。至今,仓库里还堆着两三万元废品呢!每一片藤条、柳条,都经过了防腐、干燥、塑型、涂色、编织等10道工序。”孙建光不无自豪地说。
孙建光的成功,得益于山东对“手工农业”的大力扶持。
山东各地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推动全省手工编织业迅速发展。如今的博兴县,已拥有草柳编加工销售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年产藤椅、柳箱等4000多个花色品种6000余万件,产值2亿多元;产品远销美、日、西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达800多万美元。近日,博兴柳编还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临沂市是国内最大的集杞柳种植、加工、贸易为一体的集散地之一,已形成近20万人参与种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杞柳产业格局。全市有584家企业从事柳编业,其中具有自营出口权的有160余家。去年底,临沂市杞柳产业总产值达17亿元。2009年,山东省柳编工艺产业总产值约80亿元人民币,实现利税约4亿元,自营出口额5亿多美元,出口量占全国柳编出口总量的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