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宝钢大舞台观看湖北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演示 新华社资料图片
在上海世博会9个文化活动运营团队中,以宝钢大舞台为阵地的中国元素(省区市活动周)运营团队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他们是唯一来自北京的团队,近三分之二的团队成员经历过奥运考验——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这支团队出色完成了奥运中心区内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展示活动“中国故事”的策划、筹备、布展、运行等工作。
日前,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省区市活动周)运营团队副总监邓玫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从奥运转战世博、从“中国故事”变身“中国元素”,不变的是这支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巧包装
省区市周再现“中国故事”
“去年9月我们接到任务,世博局让我们负责世博期间省区市活动周的对接,当时大家对世博会还不是特别了解呢。”邓玫表示,因为有了奥运期间“中国故事”的成功经验,团队决定第一步先用“中国元素”这个概念把31个省区市周作为整体进行包装,“因为各个省区市所要展现的地方特色加在一起,就是又一个‘中国故事’”。
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团队为“中国元素”项目设计了专用标识,并为其量身定制了一首主题歌《世界看中国》。“为了扩大受众,我们制作了两个版本的《世界看中国》,一个是由汤灿、刘媛媛等25位民歌手合唱的‘民歌版’,一个是由韩庚演唱的‘流行版’。”名字有了,主题歌有了,看似一切俱备,但邓玫坦言,在世博会上做“中国元素”项目,遇到了奥运会上没有遇到的问题,“奥运会的主旋律就是让世界看中国,所以我们做的‘中国故事’顺风顺水;但在世博会上,人们都冲着‘看世界’来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关注度并不高。”
聚人气
鼓励游客体验“非遗”
为了让宝钢大舞台人气旺起来,中国元素团队可没少花心思。除了做好“规定动作”,为各个省区市周在宝钢大舞台的文艺表演做好服务工作之外,中国元素团队又借鉴两年前的“北京经验”,在世博会上开起了“非遗小课堂”。“其实每个省区市来世博会时,都会带来不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但是我们发现,大师们都特‘矜持’,只展示,与游客没什么交流。”邓玫说,多年从事文化事业的经验告诉她,要让游客特别是年轻人,喜欢这些传统手工艺,不再觉得“非遗就是老古董”,就必须让他们亲自动手,参与其中。于是,中国元素团队采用“发券换奖品”的方式,鼓励游客体验“非遗”。“比如安徽周,游客可以在宝钢大舞台传习区体验笔、墨、纸、砚整个制造过程,如果在大师的指点下亲手写一幅字,还可以获得一张券,集齐4张券就可以换一个中国元素的徽章,或珍珠耳钉等小礼品。”邓玫告诉记者,那次活动周游客热情特别高,不少外国游客也在传习区流连忘返。
世博后
想带“非遗”走出国门
随着“非遗小课堂”的开展,宝钢大舞台人气越来越旺。夏季到来,中国元素团队又办起了“夜间游园会”,吸引游客晚上到宝钢大舞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回顾三个多月的世博会经历,邓玫说,每当看到游客因为宝钢大舞台的体验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时,团队成员就感到特别高兴。
对于世博会后的计划,邓玫说,许多“非遗”大师也经常问她这个问题。“很多‘非遗’大师我们在奥运时就认识,这次世博会,我们来了,他们也来了,有时一见面他们就和我们开玩笑说,‘奥运也展了,世博也展了,接下来还有哪儿可以展?是不是得出国了?’其实,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出中国,正是整个中国元素团队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