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这是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中的一段话。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的城市正面临着种种挑战,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环境污染、能源高耗、人际淡漠……为此,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以有形的展示来向世人演示无形的城市理念。
城市,要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呢?这几天,浙江在线记者就深入本届世博会创新设立的“城市最佳实践区”,采集起每个城市的“独门秘方”。不妨先看看这一次次拍“案”惊奇,从中找到适合自己城市的发展例子。
浙江在线上海9月11日讯(记者杨晓燕、柳博姗)在上海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的鹿特丹展区,每隔6分钟就有一场神奇的“水表演”,通过电脑控制着水滴的下落速度和重量,在水帘上“写”出文字与图案……使游客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鹿特丹治水利器“城市水广场”的妙用。
最近有报道称,我国水资源告急,有64%城市地下水严重污染。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如何科学有效地保障饮水、缓解用水、处理污水,正成为每个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案例】鹿特丹:“水广场”——独特的城市雨水系统
鹿特丹是一座因水而起、因港而兴的城市,在多年与水患的抗争中,成就了一套完整有效、世界先进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在鹿特丹案例馆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水广场”了。
由于鹿特丹平均每年有300天在下雨,为了应对内涝的威胁,聪明的鹿特丹人开始建造一些“水广场”,作为暴雨后多余积水的临时水库。“水广场”是一个两用型的下沉式广场,周围布有数条沟渠,晴天时可以作为足球场、地下停车场等生活设施,为市民生活提供方便,下雨时“水广场”则摇身一变,成为积蓄雨水的水池。
现场解说人员说,这一做法将缓解城市供水系统以及附近城区不受洪水侵害。而积蓄起来的雨水还会统一经过地下管道输送到污水处理中心,经过净化后输送到家家户户,成为鹿特丹市民的生活用水,可谓一举两得。
【案例】大阪:“超级下水道”成防内涝“法宝”
在日本,下水道并不是阴暗肮脏的代名词,甚至还能成为一座城市的骄傲,大阪市正是如此。城市最佳实践区大阪案例的入口,就是一个直径6米的下水道复制品。
40年前,日本许多城市都面临着雨季内涝。一到暴雨季节,不仅道路上水漫金山,连地铁站也会变成水帘洞。以大阪为例,1972年7月,一场暴雨袭击了这座城市,雨势并不算大,但却造成严重的洪水与内涝。痛定思痛,大阪市在灾后开始完善自身的下水道系统。
当年在水灾发生时,大阪市内现代化的下水道网络完成率只有40%,人们于是开始建造许多巨大的“超级管道”。当现代化的下水道体系普及率达到100%时,大阪市再也没遭遇过水灾。
【案例】日内瓦:跨国界治污合作保护引用水源
日内瓦湖是欧洲西部地区最大的饮用水蓄水池。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这里的水体遭受严重污染:湖岸线开发、经济发展及化学副产品等多种因素导致湖水使用过度,日内瓦湖及其支流的污染曾一度达到所谓死湖的程度。
日内瓦湖的情况比较特殊,该湖一半位于法国一半位于瑞士,为改善水质,两国建立了一个跨国界的治污合作体系,合作出台一系列法律,以限制诸如织物洗涤剂用磷酸盐等有毒污染物的使用。此外,保护日内瓦湖协会(ASL)于1980年成立,旨在协调公众在清理行动中的作用,发动公众参与改善日内瓦湖的水质行动,增强环保意识。
如今,该城99.4%人口的排水已连接至污水处理厂,湖水可直接饮用。
【案例】成都:湿地植物为污水“排毒”
上海世博会成都案例馆是一个能将污水变清的神奇公园,每天可净化15吨世博园内产生的污水,其原型为成都市府南河畔的活水公园。
活水公园利用自然湿地的“排毒”功能,包括“人工湿地生物净水系统”、“模拟自然森林群落”设施。在运作中耗能较低,只在第一次将污水提升到高处时使用动力,随后均利用地势,让水往低处流,通过厌氧沉淀、生物膜等方式,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污水在处理之后,可以达到地表水3类、人可以下水游泳的标准。 在公园美景中,污水悄然由“浊”变“清”、由“死”变“活”,这个过程不可谓不神奇。
【给浙江的启示】
根据浙江省水利厅2010年3月提供的数据显示:人均水资源量较少,按2009年全省人口计,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量1844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00立方米,更低于世界人均水资源量73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的1/4。目前,我们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正得到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规划体系。但是,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仍然任重而道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