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午饭时分,在世博园一片阴凉的休息区,志愿者王心彦耐心地等待着同伴吃饭回来接班,虽然她的岗位距离石凳只有一步之邀,但已经站了五六个小时的她仍然坚持站着值班。
“可能偷偷坐一会也没事,但学校要求我们站着服务,再说大家都这样,我也得经受起板凳的诱惑啊!”王心彦告诉记者。
这位大学生只是世博会近8万名园区志愿者中的一员,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像王心彦这样“守规矩”的志愿者随处可见,他们与耐心排队的游客、文明高效的工作人员等,共同构成了一幅公民社会的剪影。
正如国际展览公约第一章第一条所言:“展览会是一种展示,无论名称如何,其宗旨均在于给大众以教益。”上海世博会开幕4个半月以来,来自中国各地的大量游客涌进世博园,他们从有序排队做起,逐渐将自己的言行举止与国际“接轨”,并耳濡目染着进步的思想观念。上海世博会正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助推中国“社会公德”增长。
年届八旬的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对这种世博效应表示肯定。14日,这位不久前曾连续3天参观世博园的学者接受中新社记者电话采访说:“我感受最深的是,世博会教育人们遵守程序、规则,树立‘行事规则’,我把它称为社会新道德。”他表示:“中国目前特别需要像排队这样遵守‘行事规则’,例如国家制定了法律,就一定要遵守,这是公民社会的基本规范。”
毋须回避的是,世博园也曾上演插队、乱扔垃圾、当众育婴喂奶等现象。李泽厚指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做到人人“守规矩”非常不容易,而在世博文明的大氛围中,一些游客可能会改掉不好的习惯。
同时,对于组办方而言,活动纷繁的世博会同样要求他们遵守各种规章、法律、公约等“游戏规则”。李泽厚说:“世博会有那么多会议、演出、展示等活动,需要人们遵守时间约定,不能懒散或推诿责任,这也是公民社会的一项内容。”
人们看到,在世博会的国际舞台上,中国中央政府及上海方面保持了规范、高效运作,赢得了各国称赞。
而一个“守规矩”的执政机构往往是推进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近期,上海官方有意总结世博经验,以便在今后城市管理中长久保持。据悉从14日起,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还将就该市建立“世博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情况进行专题询问。
此外,上海世博会催生的“义工文化”也将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此间多位志愿者向记者表示,世博会后还乐意做志愿工作,在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同时,还可以从中增长见识,实现个人价值。
可以预见,虽然中国社会不会因一两次国际盛事而突然发育成熟,但作为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本届盛会正逢中国快速发展时期,加上规模巨大、历时较长、参与广泛,势必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也期待上海世博会能够促进中国法治进步、社会和谐、国民素质提升,而从步入现代主流文明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