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执勤武警:这一刻,我们向中国馆敬礼 图片来源:人民武警报
坚守执勤哨位的武警官兵 图片来源:人民武警报
新华网上海10月1日电(杨金志 徐连宗 陈超) 1日是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日,一大早,担负中国馆“国之瑰宝”守卫任务的武警上海总队三支队的官兵便精神抖擞地站在了哨位上,迎接这一特别的日子。
世博园开园以来,这18名官兵与中国馆朝夕相处。150多个日日夜夜,官兵们忠诚守护着“东方之冠”里的“国之瑰宝”,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红色斗拱下,一抹橄榄绿格外醒目。
传承历史的“国宝通”
“这是真的1号铜车马吗?”1日,一位来自美国的留学生站在中国馆的国宝前,将信将疑地问。
“这正是1980年出土于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的1号铜车马,辕长2.46米,轮径为0.59米……”担负国宝第一班哨的战士肖云晔自信地回答。
在中国馆“国之瑰宝”文物展区,有镇馆之宝秦始皇陵1号铜车马和金属冶炼、丝绸染织、古代瓷器、造纸印刷、中医药等8组47件国宝级文物。从这些国宝级文物入驻中国馆的那一刻起,守卫它们安全的重任就落在了18名官兵的肩上。
世博会开园以后,战士们在上哨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游客的询问。副队长熊加峰感到,武警官兵守卫的是中国国宝,了解和传递国宝知识,这不光是一份莫大的荣耀,更是一种责任。熊加峰要求官兵熟练掌握国宝知识。
这样一来,队里开始收集国宝资料,把参展的47件国宝知识整理成“国宝档案”,制作成随身小卡片;邀请中国馆参展人员开展国宝知识培训,让所有哨兵对展出的国宝资料熟记于心,做到“一口清”“问不倒”。
“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担负跨越千年历史文物的守卫,并且能把中国的千年文化向世界传递,我感到自豪。”新战士徐洋感慨道。
中国馆常务副馆长、世博局中国馆部部长钱之广说:“武警战士现在都成了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国宝通’了!”
千年文物前的“雕塑兵”
“远观哨位挺拔松,近看雕塑汗豆涌。还是不知真与假,伸手轻触现忠诚。”游客许建阳在参观中国馆后,专门写了一首名为《致哨兵》的诗。
守卫“国之瑰宝”的哨位,是全天候执勤岗哨。武警哨兵在哨位上的分分秒秒,都保持着良好的军人形象。他们不仅要守护国宝安全,还代表着国家形象。
9月5日,一位外国领导人来到中国馆参观,当进入国宝展区时,哨兵楼佳俊半转身向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一举动却让这位领导人大感意外,随即向楼佳俊微笑着点点头。外国领导人的一位陪同人员说:“还以为这是个雕塑,原来是保卫人员,中国武警真棒!”
以为他们是雕塑的,还真不是一人两人。一次,哨兵郭徐嘉在上哨时忽然感到大腿有点痛,随即听到一个惊讶的童音:“爸爸,是真人!”原来,一个小女孩为了证实他是不是雕塑,用手掐了他一下……
当好一个真人版的“雕塑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哨兵来说,最难度过的不是白天,而是在中国馆闭馆之后。夜间中央空调会停止作业进入维护阶段,哨兵则要穿上执勤礼服,在哨位上不一会儿就会浑身汗湿,加上空气不流通,很容易犯困。“为了不犯困,不少战士都会自己掐自己。”班长肖云晔笑着说道。
与武警官兵朝夕相处的一些馆部工作人员问:“晚上没有游客,还要像‘雕塑’一样站着吗?”熊加峰肯定地回答:“我们的身后就是跨越千年的历史文物,站在这个哨位上,时时刻刻都代表着国家形象!”
不辱使命的好战士
“微笑就是力量,执勤也是服务。”这是18名担负国宝守卫任务官兵的共识。为了练好微笑,每个人口袋里都随身装着一面小镜子,每天对着镜子练习。他们每日评比“微笑之星”,用相机拍下“最美笑脸”,贴上“笑脸墙”。“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微笑就是最好的中国形象。”熊加峰说。
一天正午,担负巡逻任务的哨兵黄小凡在客流中穿梭,突然身后传来“快救救我妈妈!”的呼救声。黄小凡看见一位老人倒在家人的怀中,立即把老人抱起,狂奔到医务室。医务人员说,老人因血压突然升高发生晕厥,如救治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老人的女儿拉住黄小凡的手,激动得连声说“谢谢”。
“90后”战士楼佳俊是去年刚入伍的上海籍新兵。巧合的是,他的母亲奚雪妹在中国省区市联合馆里当志愿者。由于任务不同,楼佳俊从来没有和母亲见过面,就连电话也没有通过一次。因为任务要求,18名官兵中只有副队长熊加峰一人可以使用工作手机,而这部手机要保持24小时畅通。
事实上,不少新战士的亲戚、朋友都来参观过中国馆,而站在哨位上的他们,遇见了不仅不能说话,眼睛都不能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