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还有一周即将闭幕,已经参观了世博会8次的上海市民陈先生18日再次进园,按照他的话说是要“继续扫荡”:德国馆的啤酒、埃及馆的文物、美国馆的电影、意大利馆的服饰、法国馆的油画、泰国馆的舞蹈……前几日,从未出过国的陈先生迎来一位在国外住了十多年的友人,“他看到我满屋子从世博带回来的好玩意儿和在世博园拍摄的视频和照片,都羡慕坏了。”
上海世博会有200多个展馆,近2万场演出,每一个展台、每一次表演、每一件工艺品、每一部影片,都体现着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世博会的意义也早已从高科技展示、大宗商品买卖向各国文化交流转变。
沟通,语言不再是问题
上海世博会在筹备阶段时,各个展馆就开始了在各国的人员招聘。在诸多条件当中,“会说中文或在中国有留学经历”成为一项重要指标。世博会开幕后,东方网记者在多个展馆中发现,不少馆方外籍工作人员都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斯洛文尼亚馆馆长白丽达介绍,她和她的团队一共15个斯洛文尼亚人全部会说中文,其中一位帅小伙还是中斯混血,“如果不会中文,我们还怎么介绍国家的文化呢?”毕业于当地大学汉学系的白丽达在兰州读的研究生,普通话还有点西北味道。
非洲联合馆里有一位“中国兄弟”,他的名字叫露露。很长一段时间,露露每天早上都会在非洲广场上用中文给游客讲起了非洲故事。为了能让游客感受非洲文化,露露还自创了一首歌曲,“Kita kuru,Pichi zan zan,Mami zan zan”,意思是“百忙之中,欢迎您到非洲广场来!”此外,露露还在非洲联合馆旁边的主题餐厅二楼,定期为游客烹饪非洲传统美食。
除了展馆的工作人员中文流利,几乎所有展馆所播放的影片、展示的艺术品都加上了中文,游客在一边享受原汁原味的当地文化艺术的同时,还能通过中文提示了解具体内容,“这就像看外国电影,以前都是中文配音,该国文化被配音演员二次加工了,现在又能听原声大碟,还能看得懂。”
参与,看听吃玩远不够
逛了一天的世博,除了排队、看展馆、拍照,什么令你印象最深刻呢?对于陕西姑娘小王来说,手背上画着的精美彩绘最为有趣。在亚洲区的东侧卡塔尔馆北面的小广场上,每天都有三四名手绘艺人免费为游客画彩绘,这些彩绘不是画在画布或者是纸上,而是直接画在游客的身体上,图案丰富,也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来画。据介绍,大约两百年前,阿拉伯妇女就开始在身上画美丽的图案作为装饰。
的确,除了看世博,更有游客选择参与进来。在英国馆“种子殿堂”外的空旷平台上,来自英国的演员们每天下午都会表演《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话剧。演出没有舞台,演员们就穿梭在观众中表演,观众除了近距离看演出,还在演员的带动下一起唱歌,甚至扮演剧中的一个角色。
60岁的“世博达人”梅海星告诉东方网记者,世博会让他遇见了“一辈子不可能遇到的事情”。10月5日,梅海星在西班牙馆门前看演出,作为前100位游客,他参加了西班牙语培训班。20分钟的教学时间,西班牙老师教了一些简单的问候语。梅海星现在见到好友,都用西班牙语打招呼:“阿米过”(朋友)。
舞台,全球文化大融合
世博会是一个舞台。塞尚、梵高、米勒、马奈、罗丹、高更等大师的作品首次同时在境外出现,就在法国馆;从未离境的“小美人鱼”在丹麦馆满足大家对童话王国的好奇;在非洲联合馆,从5月1日至10月21日,共举行了896场演出、886场面具秀、1138场真人秀、13场画廊展览,充分展示了非洲的风土人情。
除了这些高端文化精品,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上海18个区县的市民也自豪地走进世博园区,以自编自导自演的身边故事,一展上海社区特色文化和市民风采。31个国内省区市及港澳地区也使尽浑身解数,彰显中国各地文化。作为“回礼”,30多个参展国家的表演团队也深入上海各个社区,举行文化活动,让更多市民感受世博。
除了在世博园区表演,不少国外团体还通过世博从上海走向全国。印度、沙特、柬埔寨、日本的演出团体,将参加2011年杭州“西湖博览会”和“休闲博览会”的演出;“日本和服服装秀”将在中国10大城市举行十余场巡回演出;世博会主题秀《城市之窗》世博会后将进行全国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