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播出的一条名为《氢化油,或酿食物史上最大灾难》的报道,将氢化植物油推到了风口浪尖。仿佛就在一夜间,氢化植物油这个词从多数人一无所知到家喻户晓。10日,记者咨询了四川营养、食品学界和业界的相关人士后发现,真正有问题的是氰化植物油含有的反式脂肪酸成分,但氰化植物油不等于反式脂肪酸;不是食用了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就会生病,过量才有危害。
氢化植物油不等于反式脂肪酸
氢化植物油,俗称“植物奶油”、“植物奶精”、“植脂末”、“起酥油”、“植物黄油”。只吃薯条、汉堡等食物,30天后体重和胆固醇明显增加,其他各项身体健康指标下降;增加大概0.1克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翻倍增加……《经济半小时》引用多个例子证明氢化植物油存有的隐患。
央视的报道一经播出,即引起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一些诸如《植物奶油危害堪比DDT》的报道见诸报端,氢化植物油瞬间成为“危险”的代名词。记者走访成都市场发现,一些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发现成分中含有“氢化植物油”等字样马上敬而远之。针对这种现象,一位学界人士认为,消费者走入了认识误区,实际上,氢化植物油并不能和反式脂肪酸完全画等号,真正危害人体的是植物油在氢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名为反式脂肪酸的物质。
既然反式脂肪酸是植物油在氢化过程中产生的,那有没有一种办法使得氢化过程不产生反式脂肪酸呢?省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邓波提出,目前可以通过酶法或化学催化剂、配方调整、改进氢化工艺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但如果真正要做到反式脂肪酸含量几乎为零,则是目前技术难以做到的。
食用过量危害多
邓波介绍,反式脂肪酸普遍存在于多种天然食物中。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来自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脂肪组织和乳及乳制品,至今仍无证据证实该类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害;另一种是食品经加工后产生的反式脂肪酸,经国内外研究实验证明,对人体健康有害。氢化植物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属后者。
“不是吃了氢化植物油就一定患病,而是过量会增加患病的几率。”上述学界人士指出。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2003年版)中建议“反式脂肪酸最大摄取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日均反式脂肪酸不超过总能量的1%”。这意味着,每人每天可入口的反式脂肪酸量应该控制在2克以内,而现在快餐店中提供的一份炸薯条中大约含5-6克反式脂肪酸,已经远远超过标准量。“经常吃快餐、糕点、油炸食品、零食等,很难不超过每日2克的反式脂肪酸限量。”邓波指出,反式脂肪酸食用过量会增加正常人患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风险,易致人体发胖;儿童食用过量或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妇女食用过量则会加大罹患宫颈病变和乳腺癌的风险。
评估风险制定用量标准
实际上,消费者在享受洋快餐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已经为不健康埋下了隐患。截至11月11日,腾讯大成网针对氢化植物油设计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成的网民表示以前不知道氢化植物油对身体有害;60%的网民表示为了防微杜渐不会再买;38%的网民表示还是偶尔会吃。
采访中记者发现,超市中的西式糕点、饼干、咖啡伴侣、太妃糖等配料成分中普遍含有氢化植物油成分。“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规定严禁食品生产企业使用氢化油,对于反式脂肪酸的监管也还没有明确规定。”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对于市面上含有氢化油的食品并不会作下架处理。值得关注的是,11月9日,卫生部官员表示,卫生部正在开展反式脂肪酸的风险监测评估工作,并将在此基础上,按程序进行标准的制定和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