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社会汹涌而来的,是‘未富先老’问题,山东作为人口大省,养老问题形势紧迫而严峻。”2月22日,省政协委员、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侯风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忧虑地说,比起提高供养标准,扩大养老覆盖面显得更为现实而急迫。
姜大明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五七工’、‘家属工’和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侯风云认为,这些正是不断扩大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的具体举措。
“两会”期间,社会养老问题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政协委员的提案中有17件与此相关。“老人是社会的老人,‘养儿防老’到‘社会养老’是必然趋势,政府和社会必须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省政协常委、民进山东省委秘书长郭永军说。
截至2010年底,我省老年人口已达1413万,占总人口的14.75%,是全国老龄化社会程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然而与日趋严峻的老龄化趋势相比,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却在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济南市城市养老机构只有68家,7200-7500张床位,距离‘十二五’末达到4万张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作为一家老年公寓的管理者,济南市人民医院院长刘军认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会化养老的步伐。“在养老机构建设中,应重视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和长效补偿机制。”
“对养老的需求要因人而异,应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满足不同人群养老需求的市场。除了通过加大民生投入,直接扶持养老事业,还可以通过搭建平台,提供优惠政策来降低养老产业的成本。”省政协委员、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邓相超认为,社会养老,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应制定相关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事业。“如对具有公益性质的养老产业在用地、税负、水电、燃气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同时,社会上有很多实业家和热心公益人士愿意投资和参与,只是在等待更为成熟的有利于养老产业发展的环境。从这一点来说,政府应力促优良环境的形成,培育多元化养老市场。”
“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是目前养老的三种主要方式,其中有居家养老需求的占到了80%,提高和完善居家养老的服务范围和水平,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省民政厅副厅长杨丽丽透露,我省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的十二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正在加紧制定中,最快今年四月就可对外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