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建设要好事办好
记者: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老百姓最为关切的民生工程,也是您最为牵挂的具体工作之一。目前江西的保障房建设进展怎么样?江西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实践?
苏荣: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全力加以推进。
2011年,是江西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最大、任务最重的一年,全年实际开工32.6万套,开工率为102%;主体完工20.5万套,完工率为64%;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6万户;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房基本建成50%以上,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任务。今年,我们将积极探索实行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租住房“三房合一、租售并举”,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确保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3.1万套,力争30万套,建成18.22万套以上,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8万户。
我们认为,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件好事要办好,关键要做到“三个确保”:
一是确保工程质量。这是群众最为担心的问题。造房建楼需要精于算计造价,但绝不能算计群众。不错,保障房是低价房,但绝不是低质房。从去年开始,我们大力推行工程质量管理“三个百分之百”,即百分之百推行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百分之百设立工程质量责任永久性标识牌,百分之百推行工程质量安全远程视频在线即时监控。这一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国推广。
二是确保分配公平。这是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关系保障性住房建设成败的“生命线”,也是对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一个重要考验。为此,我们在全国率先实施“三级审核、三榜公示”资格准入制度,在房源分配中坚持“统一摇号、公开销售(配租)、电视直播、全程公证”制度,确保租售环节的公开、公平、公正。
三是确保功能齐全。这是受益群众最为期盼的问题。我们始终强调,要让保障房有好的环境,入住群众有好的心情,住得有尊严。在选址上,尽可能选择在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的地段,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在配套上,尽可能做到小区幼儿园、公共用房等设施齐全,道路、绿化完善,水、气、电配备到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只有百姓住得舒心,我们才能安心。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责无旁贷
记者:您一直非常挂念老百姓的生命健康问题。去年上半年,您听说一个地方非法采矿造成当地490多名群众患矽肺病后,放下手头工作亲自赶到实地调研,现场办公,对全省矽肺病患者的治疗问题一揽子给予解决。
苏荣:是的。去年3月20日,省委办公厅的一份材料反映,九江市修水县上衫乡因10年前非法采矿,造成当地490多名群众患矽肺病,100多名患者已经病故,还有100多例疑似病症。我看后感到非常震惊,心情非常沉重。当我赶到上衫乡实地察看时,发现实际人数比原来掌握的还要多,而且还有其他地方的群众。我们现场研究决定,只要在省内得的矽肺病,一律实行统一政策,这样就使全省1300多名矽肺病患者都得到了妥善治疗。考虑到修水离南昌较远,患者来省里透析往返、食宿等费用太高,我们当场决定,将两个乡镇卫生院列入全省卫生院改造计划,并购买两台透析机,由省医院进行培训,所需资金一次性研究确定,全部予以解决。同时责成有关部门,对造成这一严重后果的业主和干部实施责任追究,绝不让类似的悲剧重演。
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是党和政府责无旁贷的一项基本职责。近年来,在医疗卫生方面,我们推行了三大民生工程,即2009年的“光明·微笑”工程,2010年的儿童“两病”免费救治,2011年的尿毒症免费血透救治工程。全省累计完成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18.1万例、唇腭裂患者免费手术8119例,收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011例、白血病患儿359例。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医疗保障能力,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资助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全面实施困难尿毒症患者免费血透救治和重度聋儿人工耳蜗植入康复救治,为20万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与服务。同时,大力推进血防工程,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对血吸虫病疫区实施综合防治;设立省级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一批新的妇女儿童民生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