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3日电 “面对改革,有的人越来越迟疑和患得患失,有的人因为利益不愿改革……”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改革要成功首先要“革自己的命”。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进深水区,各项改革的难度加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值增加,待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总理的话让我们进一步坚定了对改革的信心。中国必须推进改革,这是小平同志为我们指明的方向。改革,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改革始终应该与时俱进。”刘希平说。
当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后,该如何破题?
刘希平认为,教育改革首先应从敢于“革自己的命”开始,从教育系统内部开展改革,杜绝内部特权。
记者了解到,浙江省今年全面推行义务教育中小学“阳光招生”,公办中小学择校率要降到5%以下,对按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需照顾的烈军属等极少数人员子女外,公办学校一律通过公开摇号招生名单。同时,坚决反对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
今年,刘希平就民办教育改革问题提出了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建议。
浙江是个民办教育大省,该省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超过了8000所,在校生规模占到该省近1/4,并吸纳了11.3万名教师。刘希平表示,这些年一些地区的民办教育萎缩,关键是民办学校的定性不清,“民办学校在相关法律中被定位为非企业单位,导致其地位尴尬。”
浙江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也摸索出了自己的经验。2011年底,温州市推出了加快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1+9”新政。新政实施为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开启了一条“绿色通道”。仅一个月,就有10个民资项目投向了温州教育,意向金额接近30亿元。
目前,浙江省已草拟了多条文件,试图通过关键环节的改革与创新,解决困扰浙江省民办教育发展的难题。
“推进改革,我们应该多一些对风险的担当,多一些对改革者的宽容。”刘希平认为,有些地方,不能因为当下的太平,该推进的改革不敢推、不让推,致使矛盾不断积累,为今后留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