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 “两会是世界加深对中国了解的窗口,”布鲁塞尔智库欧洲之友政策主管莎达·伊斯兰近日对新华社记者如是说。那么,透过今年两会这个窗口,外国专家、学者和媒体看到了什么?
他们看到很多、很多,但最引起他们注意的,还是中国未来的三个政策取向,即稳经济,保民生,兴文化。
稳经济:重质量趋理性
当前,欧洲债务危机仍在发酵,一些欧元区国家经济已陷入衰退,美国经济虽在复苏但依旧乏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也在放缓。在此背景下,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发挥着世界经济“火车头”作用的中国经济走向自然备受世界关注。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5%。这是自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首次调低经济增速目标。对此,一些国际人士给予了积极评价:
——更加理性与务实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指出,随着一国经济的增长,社会越发复杂化,保持经济的高增长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我认为,中国放弃‘保八’不可避免,事实上,每个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
基辛格同时表示,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秩序中越来越重要的元素。
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民族大学地区形势和世界经济教研室主任马卡舍娃说,从今年中国两会传出的信息看,中国经济现阶段发展的最大特征是趋于务实和理性,定位于将来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30多年来,国民经济增速始终接近10%,创造了他国难以比拟的世界经济奇迹。不过,主要由出口和引资拉动的中国经济目前遭遇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在这种情况下控制GDP增幅无疑是明智之举。”马卡舍娃说。
——更加重视稳定与质量
《日本经济新闻》社论说,中国下调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目的在于表明与经济增长相比,政府更重视物价稳定及抑制房地产投机。可以说,中国已把经济运行的重心放在了稳定上。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经济学教授、“鲁尔都市孔子学院”院长马库斯·陶贝也认为,中国目前最重要的目标不是提高增长速度,而是提高增长质量。
陶贝说,中国希望摆脱过去高度依赖外国商业模式和外国创新成果的旧体系,转而依靠自身力量。这意味着,鼓励企业发展自己的商业模式,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上申报自己的专利,积极走向世界市场。
——更加有利于世界经济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问题专家奥斯特罗夫斯基说,中国经济发展越好,对世界经济发展就越有利,因为包括美国、欧盟和中国邻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现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经济的发展。
奥斯特罗夫斯基说,尤其对周边邻国来说,中国是它们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中国发展关系不仅有助于中国的许多邻国解决国内经济问题,还有利于解决它们遇到的国内政治问题。
墨西哥参议院亚太关系委员会成员、参议员欧亨尼奥·阿尔科斯说,墨西哥同其他很多拉美国家一样,都是传统的对欧洲出口国。现在欧洲整体经济形势萧条,将对墨西哥经济构成很大打击。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中国在应对欧债危机方面的决策备受瞩目。他相信中国将会在这一问题上起到积极作用。
保民生:增保障任务重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事关国家发展、人民幸福。2010年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承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两会传递出的众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信息,引起了国际人士的高度关注。
——经济民生相辅相成
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韩载振说,本次两会出台了一系列与保障民生以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相关的政策,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他认为,中国政府将今年经济增长率目标下调至8%以下,表明其不再一味追求高增长,而将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完善民生以及社会福利等相关政策。
“鲁尔都市孔子学院”院长陶贝也认为,中国逐步引入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扩大内需。他说,最近10年,中国大部分人口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从而有可能形成潜在的消费能力。如今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引入,人们以往用于保障自身医疗、养老等方面需求的储蓄才可以真正释放出来,用于消费。
——未来任务依然艰巨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波尔季亚科夫说,最近5年来,尤其是2009年以来,中国政府致力于让人民从经济发展中受益,居民的教育负担减轻了,政府还建立了基本涵盖全国的医保体系。
“当然,要真正实现中国政府宣布的所有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因为如此,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提高人民的社会保障,着重关注改善民生。”波尔季亚科夫说。
俄中经贸合作中心主任谢尔盖·萨纳科耶夫注意到,中国政府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并且取得了很大进步。不过,他同时指出,尽管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正如中国一再强调的“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而且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中国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和维护社会公正公平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兴文化:促交流多元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被温家宝总理作为2012年的主要任务之一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对于中国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举措,国际上一些研究中国问题的人士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促进中外交流与理解
曾拍摄《神秘中国》系列纪录片的好莱坞著名作家、导演和制片人克里斯·内贝认为,中国加强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中外交流和相互理解十分有益。他说,大多数西方人并不知道推动西方发展的一些重要发明是源自中国,对中国历史也不甚了解。“中国应当推广其以孔子和老子哲学思想为代表的经典文化遗产。经历了两千年之后,他们的言论今天仍与当初一样闪烁智慧光芒。”
哥本哈根大学北欧亚洲研究院研究员曹伯义曾作为丹麦高级外交官被派驻中国多年。他认为,中国有着丰富和古老的文化,可以提供给世界的有很多,所以两会上强调发展文化是非常受欢迎的。“与过去相比,现在有更多的中国游客访问国外,更多的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更多的中国人在境外工作。因此,中国在促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上所做的努力非常重要。”
——加强世界文化多元性
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代表处前主任阿卜杜勒·瓦哈卜·萨基特说,中国是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文化本身具有很强实力,同时也有着继续发展并与世界文化相交融的潜力。中国文化有能力与其他文化兼容并蓄,各取其长,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国文化是中国软实力的标志之一,中国文化有助于世界文化和思想的重新塑造和构建。中国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可以在交流的基础上互相影响,促进世界新文化的形成。
布鲁塞尔知名智库欧洲政策中心主任约瑟夫·詹宁说,包括孔子学院在内的一些海外文化传播项目使得更多人从一个非政治、非经济的角度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他建议中国在电影、音乐等领域积极推出有望畅销全球的产品,以此来全方位展现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并促进全球文化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