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举国同悼的日子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国家公祭仪式,强调“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
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
习近平多次赞扬他们,中国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他们是谁?有着怎样的故事?
十几年来,佘子清一直担任馆内的志愿讲解员,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讲述当年侵华日军的暴行。有时讲到义愤之处,他还会展示头上被日军用枪托砸出的伤疤。
孙晋良,生于1920年,是山东目前唯一能找到的幸存者。这个现今生活在济宁微山县的老人,在1937年南京沦陷之前,一腔热血赴南京参与对淞沪会战伤兵的救护工作。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官兵大肆强奸虐杀中国妇女,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拉贝的伟大贡献不仅在于他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还在于他留下了长达2000多页的日记,详细记录了当年的亲历亲见亲闻。
1997年,《南京暴行——被遗忘的二战中的大屠杀》在美国出版。作者是一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被美国华文媒体誉为“最引人瞩目的在美华人青年”。
南京沦陷后,任职于当时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美国人明妮·魏特琳女士,成了妇孺们的“守护神”。
今年的12月13日,是第四个国家公祭日。让我们再一次穿越历史,回到当时的浙江,抚摸伤痛,铭记历史。
“16日……将一部分俘虏押到长江岸边枪杀”。“17日……将剩下的1万多人处决”。这是一名叫菅野嘉雄的侵华日军80年前日记中的一部分。
《拉贝日记》仍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是对侵华日军制造这一惨绝人震的大屠杀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犯下的严重罪行的有力证词。
2016年,郑洪所写英文小说《南京不哭》在美国出版。小说写了十年,十易其稿。
牢记历史,捍卫和平。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纪念南京浩劫,是为了保持警醒,避免悲剧重演。随着更多史料的发掘整理,“南京记忆”日益丰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