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寻常——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崭新内涵
2011年12月29日,北京迎来一场瑞雪,空气变得清新起来。
当天,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周建与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进行了一场有关PM2.5的对话。之前的一个多月,全国多个地方持续的大雾灰霾天气引发公众对PM2.5的持续关注。
“应该尽快建立PM2.5监测体系,将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开”“中国人不应该呼吸比别人差的空气,开始公布的数据可能不好看,但是有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与会委员纷纷发表真知灼见。
“总体上说,近些年百姓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蓝天,呼吸到了越来越干净的空气,对PM2.5这一‘陌生’话题的瞬间爆炸性关注,实际上反映出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向往,这是更高层次、更新内涵的民生追求。”全国政协委员黄海说。
其实,过去的一年,这样的关切无处不在,从普通百姓到代表委员,从各级党委政府到党和国家领导人。
民生问题,广大百姓关切,代表委员关注,党和政府关心。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透出的民生理念,从侧面反映出对保障和改善民生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生活无后顾之忧;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取得了世所公认、百姓认可的好成绩。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广大群众对“民生”也有了新解读、新需求。
两会前夕,一项有关两会热点问题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对社会保障、公平正义、反腐倡廉的关注位居前列。这样的调查结果验证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的预测。
他认为,今年我国多项社会保障制度将实现全覆盖,保障制度普惠全民的愿景即将实现。因而,人们更加重视制度性公平,以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使整个社会沿着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取向健康发展。
“中国已经进入需要解决‘发展后问题’的阶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赵凌云说,“面对分配不公加剧、安全压力增加、民生发展相对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对民生进行再认识,从解决具体民生问题到全面推进民生发展进程迈进。”
物质生活日渐改善、日子越来越好的普通百姓,也表达着各自的民生新期盼——
在浙江义乌打工的李超军希望企业能提高员工工资和待遇,让劳动者报酬的增长速度能够跟上GDP的发展速度;
河北省行唐县信庄村百年民间戏班的组织者张洛江,希望解决戏班生存发展的实际困难,让戏班后继有人,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自称“雷锋铁杆粉丝”的山东省菏泽市减震器厂下岗工人张玉贵,希望雷锋精神能融入每个人的生活,让崇尚奉献、恪守道德、助人为乐的文明之风吹满神州……
“从解决温饱、实现总体小康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民生需求也从解决基本生计、追求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向享受更高社会福利、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快速转变。”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张神根说。
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携着百姓新期盼,带着民生新话题,代表委员们已做好了准备——
全国人大代表赵长义会前经过认真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准备在两会期间围绕防止流域水污染、加大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大对重大事项的决定监督力度等问题提出建议;
在河南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国政协委员宋丰强说,粮食实现“八连增”,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但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还差得很远。他准备就这一问题和代表委员广泛交流,寻求破解途径;
来自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陈鸣明,准备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体会,就如何加快民族地区发展、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提出意见和建议……
“说到底,民生问题的根本是发展问题,发展最终目的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张神根说:“即将召开的两会,期待对‘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老话题进行再认识,形成新共识,拿出更加务实的举措,进一步激发起亿万人民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团结奋进奔小康的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