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光作为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连续履职已有十年。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周晓光是大家熟知的“议案大户”。截至2011年,她在全国两会期间共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232份、建议198份,其中203份议案、189份建议被正式采纳。
记者注意到,在周晓光领衔提交全国人大的议案中,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企业破产法》、《行政强制法》、《循环经济法》、《社区矫正法》等多件已正式立法,另有多件已列入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立法计划。
2009年,周晓光提交的关于制定“气候变化应对特别法”的议案,经全国人大委员长会议讨论通过并形成决议向全世界公布,该决议还成为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中国政府立场的基本依据;由她提交给温家宝总理的“关于在义乌设立国际贸易试验区的建议”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2011年3月,“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正式获批并于5月正式启动。
周晓光的“代表之旅”始于2003年,她是义乌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然而,怎样才能做一个有为的人大代表?她的心里没有底。
周晓光试图打开一扇能够广泛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这个“窗口”就是全国第一个“全国人大代表联系点”,2003年10月诞生在义乌。
周晓光告诉记者,联络点成立至今,已接听有效电话3436个,收阅信函、电子邮件2305件,接待上门反应情况的群众2109人次。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批来访者,最多时一天接到100多个电话。电话记录显示,除了义乌本地外,外地打来的电话超过80%,有的甚至来自四川、福建、江西等省份。
回顾十年的人大代表履职之路,周晓光坦言,是一条“艰难而厚重的追求与探索之路”。从无知到有所知,从手足无措到渐窥门径,从纸面到地面,从理论到实践,从微观到宏观。
“群众将这份神圣的职责托付给我,这是对我的信任,又是对我的考验。”周晓光说,人大代表,贵在责任,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参与才是无穷的精神力量和智慧源泉,真知灼见在群众之中。
如今,经过长期、丰富的履职实践,周晓光总结出了一套具有原创性的人大代表履职方法,概括为“十要十不要”:要围绕中心,不要脱离实际;要宏观思考,不要就事论事;要深入调研,不要捕风捉影;要一事一案,不要多头出击;要观点鲜明,不要含糊其辞;要树立典型,不要主观随意;要分析梳理,不要笼而统之;要重在建设,不要空发议论;要真心实意,不要牢骚指责;要锲而不舍,不要半途而废。
这不仅是周晓光的履职心语,也是人民代表深入了解民意、倾听民声、调研民情,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