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娄底困境:投入不足+家庭负担
公用经费的缺口大投入瓶颈仍难突破
湖南娄底六亩塘学区孙维明老师介绍说,2005年学区共支出828万元,其中基本工资410万,补助工资151万,职工福利费18.9万,公务费32万,业务费12万,社会保障费10.2万,离退休费148万,公费医疗0.12万,设备购置0.41万,修缮费1.41万,其它43.96万。但2005年,地方财政给学区的包干基数为388.2万,所以缺口达439.8万。
2001年前,由于实行的是以乡镇一级财政为投入主体的农村义务教育支出体制,“那时,六亩塘学区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面临极大困难。从2001年起,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主体由乡镇一级上升到县一级财政,但情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好转,”孙维明说。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对以乡、村为责任主体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实行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这就是说,地方财政要承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大头,但事实上,“由于地方财力不足和其他因素,实际上拿不出这笔钱来。”孙维明补充说。
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后,义务教育经费的筹措和分配职能提升到县一级财政,这比原来过度依赖乡镇的体制相比,是进步了很多。但问题是,县级政府财力薄弱,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的说法实施难度很大。
孙举例说,六亩塘学区2005年的危房改造专项经费中央财政拨30万元,湖南省拨给20万元,娄底市配套资金7万,另外87.1%则由各级地方财政支出,其中大部分由县级以下财政支出。这个数据背后可以充分显示出农村教育不合理的责任分配体制。这种“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使县级政府财力不足矛盾又凸现出来。
据了解,目前地方教育的财政包干以编制为基准,对农村教师编制卡得很死,但要是严格按照编制安排教学,师资力量明显不足,这也是造成经费矛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孙维明所在的学区经费实行由市财政实行包干机制,2005年的包干基数为388.2万,实际只能解决360个教师的基本工资,另外37个教师的工资靠自筹(这37人在人事关系上认可是正式老师),还有397人每人每月230元的误餐费适当补贴要靠自筹,老师的这部分收入实际上无法按时发放到位,去年就只发10个月。
环境简陋教师难留
由于投入不够,环境比不上城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很难稳定,流失严重。据了解,六亩塘镇现有25所小学,其中3所中学,22所小学,学生6927人,只有一所中学、两所小学配备了电脑。
“六亩塘学区每年农村教师报名要求回城的多达30余人,每年8月,老师们拖关系、走门子,想方设法调回城里。学校为了开课,只好聘一些非师范院校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孙维明说。
何老师现在是学区中心中学初二年级的班主任,她介绍说,六亩塘学区连一块操场都没,体育课是在自来水公司的一块小操场上,跑步上马路,“这给学校的正常教学带来了很大问题,也不利于学生的人身安全。”何老师很担忧。
该学校以前没有学生住宿楼,没有像样的食堂,路途遥远的学生只能吃饭”打游击”,引得校园周边的饮食店雨后春笋般萌发。去年,经过地方有关部门批准,学校投资兴建了学生宿舍楼和食堂,学校限制只能赚取百分之三十的利润,比校外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要小,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生活就餐问题又为学校创收补充了办公经费。
“地方留给我们学校的经费每期每个学生是28元,但28元的办公经费远远不够,我们没有经济来源,就只能靠小卖部和食堂来创收,”何老师说。
贫困家庭的双重压力
在娄底的农村家庭一般都有两个小孩,农村义务教育尚存在家庭负担重和投入不足并存的问题。
据何老师介绍,她的班里就只有1个独生子。从目前普遍的家庭收入状况来看,如果大的孩子升了学,很难再负担下一个小孩的升学费用。
同时,对于农村贫困家庭来说,他们上学最大的负担不是学费,生活费才是家庭最大的负担。
何老师建议,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力度,避免因资金收入不足造成投入减少的现象。
另外,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为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改革后,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取消,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却没有保障明确的投入跟上来。
“我所在的学区和我同学所在的其他地方农村学校一样,教育经费在税费改革后还是存在缺口。”孙维明说。
“国家应当改革转移支付的办法,解决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工资发放问题,避免因地方财力不足造成投入缺位。”孙维明建议。他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政府的公共投入要到位,同时开辟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农村义务教育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