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再探海 挑战7000米海试
蛟龙探海——7000米级海试全记录
未来3至5年“蛟龙号”将在太平洋开展试验应用

“蛟龙”转入应用阶段后一展身手的地方,早已准备好了。2001年,中国在太平洋获得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区;2011年,中国大洋协会又在西南印度洋获得了1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矿区的核准将带动和促进深海高科技装备研发和制造。对环境资源评价和勘探需要技术和装备,着眼于未来商业开发,需要进行深海高技术储备,要研发采矿和加工装备。

蛟龙号第五次下潜重点考察定点作业能力
蛟龙号第五次下潜的主要任务不在于深度,而在于充分的验证。也就是继续在7000米到7100米这个深度上,验证以前没有验证过的潜水器的功能和性能,重点考验它的定点作业能力,同时搜寻海底生物和取样的能力。精确定位和反复的考验蛟龙号的耐压性是这次主要任务之一。
深度:稳坐7020米海底,缔造同类型深潜器的"世界之最"

"蛟龙"号下潜至7000米深度,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

"蛟龙"从2002年立项伊始,到2009年开始1000米级海试,直至今日7000米级海试,整整用了10年时间,几代人为之努力。在目前世界各国用于科学调查研究的同类型作业载人深潜器中,"蛟龙"号也是下潜得最深的一个。

广度:可以取水样、拍海底,更有能力进行地质和资源调查
7000米不仅仅只是深度,也显示了深海调查研究的能力。"蛟龙"号用采样篮完成布放和取样等动作,意味着同样也可以把各种物理、化学传感器放在海底并且拿回来,具备了在7000米海底进行地质和资源调查的能力。

“蛟龙”号第三次下潜收获颇丰,取回生物样本

“蛟龙”号顺利完成7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6963米,历时690分钟。

下潜于北京时间5时开始,潜水器5:13入水,5:34开始注水下潜,8:54潜水器第一次坐底,随后进行了标志物布放、样品采集等作业。试航员在海底作业三个多小时,六次坐底,取得三个水样、三个沉积物样品,此外还有海底生物、疑似锰结核的结核状矿物样。证明了7000米的海底并不是一片沙漠,这里有生物,有矿物质,包含了许多暂时还无法解释的现象。

“蛟龙”潜航员唐嘉陵:好像乘飞船到了外星球

当6960多米的海底暴露在探照灯下时,我不禁感慨:“人类在月球上留下的印迹都比在这里要多,自己好像乘坐太空飞船到了外星球。”第一眼看去,这里不属于曾经设想的任何深海世界,沉积物颜色也和5000米的浅褐色、3000米的奶黄色不同,是一种中间的颜色,而且给人稠密、表面硬实的感觉,有点像一大块刚刚发酵的奶酪。而这里似乎也没有海参和鼠尾鱼,荒凉的海底有起伏却又格外平整,没有想象中的岩石和结壳。

“蛟龙”号重现了一次完美的自由坐底,触底后的冲力在观察窗前沉积物上形成了一圈均匀“气浪”,似乎吹去了沉积物上的一层尘埃,露出了本色,和太空飞船垂直降落在外星球上非常相似。

蛟龙号创深潜新纪录同时验证80项功能

“通过这次下潜,我们对完成7000米级海试更有信心了。”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试航员崔维成说,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完成了既定任务,达到了试验目的。

“潜器外还是像夜空一样,星星点点,但看到的生物要少。”试航员叶聪说,此次验证了潜器的80项功能。6200米时潜水器抛掉第一组压载铁,然后低速下潜,在这过程中进行了均衡试验、定向航行、灯光调试、拍摄、云台动作,启动了主副液压源,机械手动作正常,还取得了水样。

图解蛟龙号
蛟龙探海·揭秘——三次海试历险记
1000米海试:与母船一度失去通信联系——2009年8月

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出师海试,就遇到了一个大问题:母船与其一度失去通信联系。 "蛟龙号"与母船之间的联系,全都靠一套水下通信系统,一旦水下通信出问题,"蛟龙号"在海下就寸步难行了,弄不好就出现"蛟龙号"丢失的情况,舱内的潜航员也会面临生命危险。

3000米海试:小毛茬带来大麻烦——2010年5月—7月

在此后的3000米海试中,一个电缆铜丝上的小毛茬,带来了大麻烦。当时,每当"蛟龙号"下潜到3000米左右时,海试人员就会听到内部报警, 最后经过科研人员的认真排查,才最终找到问题所在。

5000米海试:支架被撞坏,紧急焊接——2011年7月

"向阳红09"号船尾部,负责吊起"蛟龙号"的A型架,高达13米。它将"蛟龙号"吊起摆到海上时,"蛟龙号"距离海面还有10米高,一旦遇到大风浪,"蛟龙号"也会随之晃动。

"去年第一次下潜,'蛟龙号'在回收的过程中,船晃得比较厉害,"陈崇明介绍说,当时潜水器底部的支架与母船发生了碰撞,支架被撞坏了。而这带来的问题就是,"蛟龙号"再次下潜时,就不能凭支架坐到海底了。"马上组织力量进行焊接、安装,最终确保任务的圆满完成,没有影响接下来的海试工作。"除此以外,由于海上风浪比较大,在"蛟龙号"下放的过程中,出现了采样篮被海浪打掉的情况。

微博互动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专题号:2012-6-156 编辑:金斌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浙ICP备05002140号 | 文网文[2008]09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