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沙祖康不改外交风格 曾因婚姻问题上书周恩来
2007年07月06日 12:21:2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千万别改,联合国需要你(沙祖康)这样的风格”——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刚走马上任,沙祖康就风尘仆仆从纽约飞往日内瓦,参加联合国经社理事会2007年实质性会议。当地时间7月2日下午,他首次以联合国副秘书长的身份在日内瓦万国宫举行记者吹风会,再一次与他熟悉的日内瓦记者“谈笑风生”,同事和记者们仍然亲切地称他为“老沙”。参加了此次记者招待会的《国际先驱导报》驻日内瓦记者刘国远说:“老沙依然风趣幽默,但说话却不失严谨,由于相互都十分熟悉,所以吹风会的气氛十分活跃,老沙还是妙语连珠……” 在“老沙”飞往日内瓦之前,尽管日程安排紧凑,但他还是挤出时间,在联合国秘书处大楼的代表休息厅接受了《国际先驱导报》的专访。 在国际外交舞台上,“老沙”是一个极具特点的人物:有人指他处事高调、锋芒太露;有人则欣赏他仗义执言、激昂直率。然而,风清云淡,老沙依然故我。采访当中,记者深刻感受了这位纵横捭阖的“沙将军”的风采。 “我和潘基文工龄一样长” 《国际先驱导报》:你在宣誓仪式前后与潘基文先生有交流吗?对这位来自韩国的秘书长上司有何看法? 沙祖康:仪式结束后,我们进行了单独面谈。潘基文说他此前也搞了37年外交,我们两个工龄一样长。我表示刚到任需要一个过渡,特别是在从事了37年中国外交后转为给联合国服务,需要一段适应时间来调整。我特别强调,愿意在他的领导下,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好这份工作。我来联合国履新之前,中央领导接见了我,希望我能够做一个优秀的联合国公务员,为国际社会服务,来体现来自中国的公务员的素质,为祖国和人民争光。 “我将全心全意为联合国服务” 《国际先驱导报》:你如何看待自己从中国外交官到国际公务员的身份转变? 沙祖康:身为中国外交官,就要为实现中国的政策目标和国家利益服务;而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以后,就要为实现联合国目标和全体成员国的利益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完成角色的转换非常重要。 作为联合国高级官员,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联合国在相关问题上的政策和目标,并且在工作中加以体现和贯彻。在执行联合国政策的过程中,要不受任何政府和外界的干扰,全心全意为联合国服务。 但这两者也不是完全割裂的。应该说,中国和联合国的利益是一致的,做好联合国的工作,为所有成员国服务,本身就包括为中国利益服务。 “我没什么火要烧” 《国际先驱导报》:目前,联合国改革,特别是秘书处机构改革进入了关键阶段。你对麾下的经社事务部工作有什么设想? 沙祖康:联合国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重和深思熟虑。有人问我是否要新官上任三把火?我没什么火要烧的,一把火也没有。联合国改革非常复杂,需要各方,特别是广大成员国认真、深入且细致地磋商,在达成一致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当然,某些方面的改革,比如技术上、程序上、内部工作管理上的改革,秘书处有权去做。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刚上任,首先需要熟悉情况,了解经社部内部的运作。在此基础上,我会坚持民主,不搞一言堂,要与全体员工共同商量和讨论,真正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的性格没必要改” 《国际先驱导报》:外界对你的外交风格褒贬不一,相信你也有所耳闻。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外交风格的? 沙祖康:天下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如果都一样的话,生活岂不是太枯燥了、太没有意思了嘛!我在多年的实践当中形成了一种坦率的性格。我是农民外交家,农民讲话实在,不喜欢绕弯子。直爽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比较有效率,至少是节省时间;坏处是,太直了,对方一下子难以接受。 但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的风格怎样,而在于你说的、你做的。直爽只有建立在对问题深刻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否则就不是直爽,而是胡言乱语。大家都问我这个问题,我也不回避,我认为自己的性格没必要改。今年4月,我在日内瓦官邸请潘基文吃早饭。席间我问他:秘书长先生,我这个人比较直,讲话比较冲,很多朋友说我这个风格要改改,您的意见如何?他说“千万别改,联合国需要这样的风格”。 我这么大年纪了,风格再改也改不了了。不过,我个人认为,对风格问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一些政治上敏感、各方都比较关切的问题,讲话还是应该慎重一些。做中国外交官时,我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吃得透,了解深,因此敢于大胆发表意见。而且作为国家代表,我应该这样做。而为联合国服务,在一些问题上的表态应该从联合国立场考虑,要完成角色上的转换。符合联合国决议精神的、符合广大成员国意志的,就应该大声疾呼,并努力去推动。大家反对的东西,就应该毫不迟疑地表示反对。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
刘历彬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