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有关专家1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淮河防洪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应对洪水越来越有的放矢。
虽然今年淮河旱涝急转,汛情来得很急,淮河干流水位迅速上升,并在7月5日出现今年淮河第一次洪峰。“但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淮河防总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徐英三说,洪水预报的精准度越来越高,这得益于近年来淮委信息采集和分析技术水平的提高。
淮委副总工程师夏成宁的感受最为深刻:“相比1991年,从信息采集到处理,简直是由原来的小米加步枪变成现在的坦克大炮。”
据介绍,1991年淮河防洪时,各水文站的水情只能靠人实地观测,测到的数据由专人到邮局拍电报或者打电话发回淮委,工作人员接到电报后再通过手工把信息翻译出来。据说,当时光接电报就要十几个人。
现在各种高科技的调度手段随处可见。坐在防汛值班室内,只要点开网页,当天淮河干流各个支流的降雨量、降雨范围、水位情况等资料就会立刻显示在电脑上。夏成宁从怀中掏出一台掌上便携电脑说:“明天我要去防汛前线,通过它,我可以随时了解淮河流域的水情和雨情。”
徐英三说,新技术的运用为防洪增添了力量。据介绍,自1991年以来,国家投资800万元修建了淮河水情自动监测系统,流域已经建起5000多个监测站,监测系统采集信息完全由短波自动监测完成,然后通过网络发回淮委。目前淮河上空基本形成了卫星、雷达监测系统,可以全天候监测雨层的分布和强度。
此外,全流域建设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研究了很多洪水预报模型,可以基本实现定量定点预报。延长了洪水预报的预见期,提高了预报的精度,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1991年,早上8点发出地雨情电报往往要到下午才能收到。现在信息早上8点发出,可能8点半就到淮委了。”夏成宁说。
淮委还相继开发了台风监视和预警系统等测预报系统,提高了水情自动采集传输的自动化水平。另外,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立了远程监控和会商系统,可随时监测各重要闸坝的情况,组织异地会商。